讀古今文學網 > 恭喜你,學會了和生活開玩笑 > 山後練鞭的日子 >

山後練鞭的日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的創作之路並非那麼平坦,難免會有一些挫折。在1983年至1984年這段時間,我遭遇了相聲寫作中的第一個瓶頸期,作品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不去了。由於缺少生活經歷,寫得太多了免不了粗製濫造,作品中出現了不嚴肅的東西。當時的我感到很困惑,幸好當時曲藝團有個王素稔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春明,你雖然現在寫相聲是輕車熟路,包袱信手拈來。但是在深度上不夠,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你要繼續學習,學習辯證法,多看哲學方面的書。」

我採納了王老師的建議,我覺得自己也應該上大學,不能停留在現有的文化程度上。那時候我工作很忙,沒有大塊時間去上學,我就採取自學的辦法充實自己,自學了廣播電視函授大學中文系的課程。

我每天都要看書,學習大學課程,沒有老師全靠自學。在那兩年當中,我連坐地鐵上班的路上也要看書,為了不耽誤看書,我一見熟人就躲開。有時要坐337路公交回石景山,黑天有路燈的話,我也要藉著路燈微弱的光亮看書。晚上回到家,別管多累都要學習。經過兩年多的學習,我看了許多文學著作和文藝理論的書籍,充實了自己的大腦,彌補了自己在創作深度上的不足。劉勰的《文心雕龍》對我啟發很大,閱讀這本書後,我知道了文無定法,寫相聲也是如此,有多大感悟就有多大氣場。寫文章是宜曲不宜直,寫作品不能太直白,不可羅列、堆砌材料,要利用有血有肉的實例……

一個創作者要不斷總結自己才能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反思之後,我發現自己的作品的確存在直白、堆砌包袱的現象,顯得俗不可耐。於是,我開始注意一些題材比較深的事件。看到生活中的不公之處,不妥之事,提筆之前要打腹稿,考慮寫作目的。兩年之後,經過刻苦的學習,《武松打虎》和《包公傳奇》誕生了。

我在寫《武松打虎》的時候看過一篇報告文學,整篇的內容是在寫一個改革者,其中的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武松打虎,有人指責武松,打到樹杈上,把樹枝打折了,應該這樣打那樣打。」這段相聲的背景是改革開放初期,矛頭直指那些阻撓改革開放的人。通過相聲這種形式表現出來,輕鬆幽默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意味。

我沒有像過去那樣不假思索,提起筆就寫。從寫到完成,經過了兩年的時間。我有了創作的想法後,採用逆向思維,事實上武松打虎為民除害,本應披紅戴綠;而相聲《武松打虎》中,武松反而不被人們理解,背後出現了一些阻撓他的力量。有了這個思維,我逐漸在寫的時候剪掉那些枝枝蔓蔓,突出主題。不管這個包袱有多響,只要與主題無關,忍痛割愛也要刪掉,盡量將整個段子錘煉成爐火純青的藝術作品。

我覺得一個好段子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這個相聲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集思廣益。在作品彙演前,北京曲藝團組織許多社會力量,給作品提意見,北京市曲協也組織了一些專家提意見。我是在這些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改出來的。那天當我念完最後一稿後,大家都鼓掌贊同。

這個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借古諷今,從表面上看像一個傳統作品,實則是關於現實的一部作品。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有音樂基礎,這部作品中的許多唱腔是我自己設計的,其中武松唱的一段京劇流水,就是我自己創作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