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31.精神消費與精神經濟 >

31.精神消費與精神經濟

穿名牌是一種世界潮流,但這是什麼消費?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衣服的基本功能是用來遮體御寒的,生活貧窮時人們買衣服主要看是否結實保暖。生活富裕後,買衣服的標準變了,首先看是否漂亮、時尚,時裝價值離它遮體保暖的原始功能越來越遠,一件衣服的價格越高,其精神價值所佔的比重就越大,甚至可以佔到90%以上。一件衣服雖然才穿了幾次,從物理上看幾乎還是新的,可因為不時髦了,它的大部分價值就已經消費完了。因此說時裝的本質是「一種物化的精神產品」可能更貼近實際。

人類社會的一切產品都是無形的精神內容和有形的物質的統一。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人們的精神消費不僅僅體現在書籍、電影、電視、旅遊、音樂、繪畫、雕塑等精神產品的消費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消費上。作為精神內容的載體,許多物質產品蘊含的精神價值比重越來越大,如服裝、飾品、傢俱、汽車、建築等。美觀、時髦等精神因素常常成為挑起人們購買慾的首要因素。看似物質消費,其實是精神消費,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人肉體的需求是基礎性的需求,靈魂的需求才是高層次的需求。肉體的需求相對容易滿足,而人的靈魂需求卻不容易滿足。人類的進步遲早會迎來這一天:非物質消費上升為主導性消費。

早在二十年前,中國一位有遠見的年輕人李向民寫出了《精神經濟》一書,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他認為,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生產必將呈基本飽和與相對過剩狀態,精神產品生產的規模將不斷擴大並吸引更多的資源向其集中,精神因素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人類一個新的時代——精神經濟時代已曙光初現。

華清池,那是唐明皇的愛妃楊玉環洗浴的地方,在當時曾被看作是最奢侈的享受。「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的《長恨歌》使其名聞天下。今天無數遊客慕名前往,現場一看頗有些失望和疑惑:怎麼連一般百姓家裡的洗浴條件都不如?

在瀋陽市的清朝故宮,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最有才華的孝莊皇后的住所:一個連臥室和客廳加在一起才六十多平方米的平房,沒有暖氣、淋浴等設施,都不如現在普通城市居民的住房。一位遊客不太相信地問了幾次:這就是皇后住的宮殿嗎?

今天,許多普通人的物質生活已堪比古代皇室,為什麼整個人群中,還充滿著抱怨之聲?窮慣了的中國人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的豐裕如約而來。

「我窮得只剩下錢了!」一位先富起來的小老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了這樣一句令人震驚的話。這並非假話,在物質上他是一個富翁,但在精神上卻是一個窮漢。他形容自己是滿身珠光寶氣的精神乞丐,整日受著心靈空虛的折磨。

現代心理學發現,財富僅僅是能給人帶來幸福的諸多因素之一。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在一個人處於貧困狀態時,物質財富增加帶來的幸福感會明顯增強,但金錢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情形就不再是如此了。人在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基本滿足後,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快樂、幸福,非物質因素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人類的物慾總是和精神、理想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本來我們是追求精神的東西,卻演變成了對物質的無止境追求。現在,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對高消費的渴望,就像當年人們對三寸金蓮的追求一樣,中毒甚深,且執迷不悟。今天,人們的痛苦大多來自錯誤的精神追求,對財富寄予了過高的期望,感情生活被物質綁架已經變味,精神的貧困和信仰的迷失煎熬著荒蕪的心靈。

人不只是經濟動物,更是精神動物。黑格爾認為,人是「精神的載體」。雖然人生存離不開物質,但人類一直在向著精神動物進化和演變。生命的需要不僅僅是吃好穿好,更應該有高尚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才真正是人的生活。

現在人們每週工作四十多小時,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物的生產上。孩子們要問:世界永遠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