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世說人語 > 沈鈞儒 >

沈鈞儒

沈鈞儒

沈鈞儒,字衡山,浙江嘉興人,生於一八七四年甲戌一月二日。前清進士,後東遊日本,入法政大學,遂為當代名法學家。曾加入同盟會,參與辛亥光復運動。解放後,歷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他秉性堅強,特別喜愛石頭,他蓄石與一般舊式士大夫不同。他不當作是古董欣賞,而是行旅的採拾,朋好的紀念,意志的寄托,地質的研究,所以他什麼石頭,只要符合以上四項,便兼收並蓄。他的書齋,櫥架纍纍,不僅藏著圖史,而且列著大小不一的石頭。石頭都標著小紙片,說明這是從八達嶺揀來的,這是從廬山五老峰拾得的,這是蘇聯拉茲裡夫車站旁的一塊石,列寧同志曾經躲藏在這個地方,這是伊斯庫湖邊的東西,唐代玄奘法師一度走過這個湖邊,這是中朝邊界鴨綠江畔國界橋的,這是羅盛教烈士墓上的,這是他祖上傳下來先人摩挲過的。真是光怪陸離,不可方物。因此題了齋名為「與石居」,於伯循書,侯外廬加以識語:「右三字齋名為民主老人屬題,寓意深遠。昔朱舜水鼎鑊之下,有明志之句云:『涅之緇之,莫污其白,磨專磷專,孰漓其淳,硜硜其象,磽磽其質,是非眩之而益明,東西衝之而不決。』與石居,其斯之謂歟!」總之他所蓄石,有赭有黃,有白有黑,有長有短,有圓有方,極蘊怪含靈懷奇蓄變之致。老人顧而樂之,自誇著說:「不但擁有百城,而且囊括四海。」他的詩有云:「吾生尤好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所居,於髯為榜焉。」他很率直地作自道語,也是很可喜的。談到他的詩,亦不例外,富有革命性。鄒韜奮這樣說過:「沈先生的人格的偉大,與愛國愛友愛同胞愛人類的熱情,讀了他的詩,更可得到親切的感動,我希望他的詩能培養成千千萬萬的愛國志士,參加我們的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從艱苦奮鬥中建立光明燦爛的祖國。」他和韜奮及史良、沙千里、李公樸等於一九三五年發起救國會,力主抗戰,一九三六年一同被蔣介石逮捕入獄,為著名的「七君子」,當然相知更深的了。他的詩,由他哲嗣叔羊編成《寥寥集》(按《寥寥集》現由三聯書店出版),中分數類,而以在蘇州時列於卷首。這個時期,便是被禁蘇州高等法院看守所,恰巧這看守所即在他幼時所住的盤門新橋巷舊居相近,他因有「新橋垂柳兒時巷,四十年光一卷舒」之句。又在獄中聽李公樸等唱《義勇軍進行曲》,又以吳慈堪端午餉以光福枇杷,都作為詩料。又李印泉送盆梅,他把棕縛解去,有詩:「無限商量矜惜意,先從解放到梅花」,也是意在言外。又張小樓善畫,張是公樸的岳丈,一再繪綠萼華與怒濤送進獄中,博公樸解悶,公樸與鈞儒同賞,鈞儒亦一再賦詩,公樸因之從老人學韻語(後有《怒濤集》),囹圄之中,居然逸興遄飛,意志奮發。他自己曾談作詩經過:「有時正在盥洗,趕緊放了手巾,找紙頭來寫,有時從被窩裡起來開了電燈來寫,想到就寫,抓住就寫,寫出就算,有的竟不像詩了,亦不管它,擇其較像詩的錄在本子上。」他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真是非常可貴的。他長鬚飄飄然,額部微突,遠望之,幾如南極老壽星。—九六三年六月十一日逝世,九十歲。蔚文是他的弟弟,擅畫芍葯,有沈芍葯之稱,也已作古了。

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前排左1)、史良(前排左2)等在上海領導群眾反日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