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鞦韆的私語(散文卷) > 前言 >

前言

1953年,由宋慶齡主席親筆題寫刊名並撰寫發刊詞的《少年文藝》雜誌在上海創刊。作為新中國第一本少年文學期刊,她在時光的隧道中摸索前行,用年輕的步履見證純文學的執著與追求,用純淨的文字記錄新中國兒童文學的崛起與成長。

60年風雨兼程,我們始終在路上。這本雜誌歷經了數代人的汗水和努力,更見證了兒童文學大花園裡一季一季蓬勃的盛開。在這裡,新中國第一批兒童文學作家意氣風發地上路了,他們帶來了《小電話員》(李楚城,1953)、《沒頭腦和不高興》(任溶溶,1956)、《歪冠子的小母雞》(葛翠琳,1957)、《小茶碗怎樣變成大臉盆》(任大霖,1959)、《豬八戒回家》(包蕾,1961)等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這裡,一批一批少年作者懷著朦朧的夢想和美好的嚮往出發了,李肇星、張抗抗、韓少功、陳丹燕、韓寒……他們少年時代的習作都曾在這裡最初面世;在這裡,曾經一次又一次衝破兒童文學題材的禁區,為百業待興的新時期兒童文學開啟了一扇又一扇明亮的窗戶。《誰是未來的中隊長》(王安憶)帶來的關於好學生標準的重新思索和探討,《今夜月兒明》(丁阿虎)、《小百合》(玉清)、《啊,少男少女》(張成新)等作品帶來的少男少女朦朧而美好的情感,《獨船》(常新港)帶來的人性的挖掘和揭示,《赤色小子》(張品成)帶來的特殊年代裡的特殊故事……無一不形成一場又一場風暴,衝擊著人們固有的思維和疆域,開拓出一片又一片神奇的領地;在這裡,更是開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兒童文學的瑰麗盛典,《少年文藝》曾先後赴全國各地為當時嶄露頭角的兒童文學主力作家召開了二十多場個人作品研討會,有力地促進了當代兒童文學的健康發展,劉健屏、秦文君、沈石溪、梅子涵、孫雲曉、董宏獻、鄭淵潔、葛冰、王宜振、邱易東、徐魯……一個個名字構成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的亮麗風景線;當然還有更年輕一代的新生代作家,將他們的處女作或代表作交給了這裡:彭學軍、殷健靈、曾小春、老臣、薛濤、三三、饒雪漫、湯湯、李學斌、郁雨君、黑鶴、李麗萍、伍美珍、韓青辰、王勇英、李秋沅……

60年的風霜雨露,60年的歲月滄桑。這裡,承載了多少人年少純真的記憶,陪伴了多少人花季雨季的腳步。浪淘沙,我們在這裡收穫金粉,鑄成十朵歲月凝聚的金攻瑰,奉獻給所有熱愛閱讀的孩子,奉獻給所有曾經因這份雜誌的陪伴而讓自己的少年時代光彩熠熠的曾經的少男少女們。這十朵金玫瑰是:小說作品選集六卷(《星河流影》《歲月花語》《逆光飛翔》《盛夏光華》《藍調青春》《草長鶯飛》),童話作品選集兩卷(《雲朵的牧場》《天使的呼吸》),散文作品選集一卷(《鞦韆的私語》),詩歌作品選集一卷(《青鳥的秘密》)。

在選編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曾多次召集選稿會,聽取多方意見,認真審讀作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希冀將每一篇有藝術價值和文學史意義的作品奉獻給讀者,並希冀這些作品能以經過60年時間長河的洗濯而帶來的經典品質顯現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的成長軌跡和發展面貌,以便給當代兒童文學的研究者提供一份作品閱讀的資料。但因種種原因,加上我們能力有限,難免會有遺珠之憾,希望以後還會有增補修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