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看什麼? >

看什麼?

去日本看什麼?

首先要面對的當然是繞不開的歷史問題。那些讓我們憤怒的事情,日本到底怎麼看?靖國神社意味著什麼?日本人有多少種歷史觀?日本的傳媒巨頭、前首相又怎樣思考這些問題?

這些內容確定之後,就是進一步的選擇:我們還要在日本看什麼?聽什麼?

當然要會一會在中國很知名的日本各界傑出代表,透過他們,去感知中日之間的溫度,以及對方的所思所想。這其中,慢慢確定下來的有作家渡邊淳一、村上龍,演員栗原小卷,音樂人谷村新司、濱崎步,「財界總理」御手洗,政界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安倍夫人安倍昭惠,當然,還有松下老總大坪文雄等人。

真正費腦筋的不是人物的選擇,而是還要在日本看什麼。

這個時候,我定了一個準則,去日本看那些:日本正在面對,中國現在與未來也會面對而日本又積累了相當經驗的領域,讓日本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我們自己,以便未來順利前行。這個準則,也成為日後「看美國」時的宗旨。記得自己說過一句話:哪怕對方只剩下一個優點,咱們也要先把它拿過來再說。雖然行動上,是看日本、看美國,實質上,是看中國,看我們未來的路。

中曾根康弘在位期間,是中日關係的「蜜月期」。他也曾參拜過靖國神社,得知中國反應強烈後從此放棄,並至今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他與胡耀邦私交甚好,一直夢想在青藏線上坐一次火車。他的會客廳裡有與各國元首的合影,各國都只有一位,唯獨中國兩位:周恩來與鄧小平。

在這樣的宗旨下,除去歷史問題,接下來確定的是日本的養老,因為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三,但已經出現未富先老的跡象;而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占國民總人數超過了百分之二十,並有數字顯示2050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可見日本老齡化的程度。而日本為此所做的一切,都將成為未來中國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鏡子。

接下來,日本的垃圾分類、垃圾焚燒及環保,日本的防災減災,日本傳統文化的保護,日本動漫與時尚甚至美食,紛紛被確定下來。讓人沒想到的是,類似防災減災、垃圾處理及環保主題,都在幾年後的中國,顯示出巨大的價值。

幾年後,也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不看那些日本不好的東西?日本NHK看中國,就看了很多咱們的不好嘛。其實,這個我也想過,我也知道日本有太多的問題,比如高自殺率,比如援助交際,比如困惑的年輕人,但是,對於目前的中國,去尋找那些有助自己成長的養分更重要。我也不願意在發現別人缺點的過程中,慢慢陷入「別人也不過如此」的自我麻醉中。我們的問題足夠多,還是多照照鏡子讓自己進步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