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

什麼是感動?又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來感動中國?

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對「感動」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引起同情或仰慕。」

其實,在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對感動的解釋。感動於我,便是在某人或某事面前,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淚盈眶以及之後良久的沉思!

敬大姐也曾經問過一個十歲的小女孩:「你感動過嗎?」

小女孩對敬大姐說:「有一天,我放學晚了一個小時,走出校門時,我看見姥爺在寒風裡一直等著,我就哭了。」這就是感動。

對於普通人來說,感動往往與淚水緊密相關,這也應了另外一句話: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問一問自己,已經多久沒有被感動?而一顆好久沒有被感動過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沒被澆過水的花。所以,淚水,也是一種澆灌良心所用的水。

但是,製作一個有可能產生巨大影響力的電視節目,僅僅弄懂了感動是遠遠不夠的。別忘了,《感動中國》裡的「中國」二字,意味著你選擇的感動必須契合主流的價值觀,要面向全體中國人,不能太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否則,感動大打折扣,也未必感動中國。

這個難度,就體現在人物的選擇上,這個選擇,往往意味著每一個名字背後的某種精神或價值的體現,而這選擇,從某種角度說,也代表著我們,一群電視人不用語言而能表白的堅持與尊重。

在第一屆《感動中國》開始推進時,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向幾十位推選委員寄出了一封信,我也身在其中,在這封信中,有如下一段內容,代表著最初的創作想法:

感動需要發現,而您就是我們邀請的推選委員會中的一員,為中國發現感動,收集感動。

我們希望能「感動中國」的更多是小人物,是平凡人亮相的場所,但也不排除各種因素決定每屆都會有一些知名人士走上領獎台。成龍之所以獲選,是因為他走向世界之後,對「中國人」這三個字愈發捍衛。

這次評選活動將感動中國、打動人們心靈的人物作為評選對象,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2002年度人物?……這些人物身份各異,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有的可能曾經見諸媒體,有的也許還不為人所知,但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了我們,感動了中國。他們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詮釋著一個人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社會,應當擔當起怎樣的責任,以堅強的民族精神挺起我們民族的脊樑;他們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讀人與人之間應該有著怎樣的情感,帶給公眾感人至深的心靈衝擊。他們共同的特質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我寫作有一個習慣,一般不喜歡過多引用,但是以上這一段,必須引用於此作為備案,看看最初的想法是怎樣的,中間是否堅決執行,而歲月是否會慢慢地侵蝕了這一切。在將來,讓我們自己別忘了,曾經許下過一個怎樣面對感動的誓言。

還好,依然如故。

在這樣一些最初的設想中,蘊藏著最重要的一個精神是:在人格與感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只在意內心的巨大震動,而不是哪一個人聲名的顯赫。這,就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上感動中國的舞台做了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