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我也是「 80後」 >

我也是「 80後」

近些年來,回憶八十年代成為熱點。任何一個時代,一經回憶,總會被多少籠罩上一層玫瑰色,更何況,回憶變成文字,往往是少數文化人的權利。擁有話語權的人,便下意識地裝飾或扭曲一個時代,當然,這是每一代人的通病。

我生於六十年代,八字頭的時代於我,就是從1980年到1989年,正是自己十二歲到二十一歲的十年時光,恰好,這十年,我從初中一年級到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我是典型的屬於「四六八一代」,即出生於六十年代,受教育於八十年代,現在四十多歲的一群人。因此,看別人的八十年代記憶,對我也是刻骨銘心,那畢竟是自己的成長與青春所在。

這些年,人們發明了一個稱謂叫「80後」,用來概括這十年裡出生的人群。可我有時認為:或許成長並受教育於八十年代的我們,才更有資格被稱為「80後」,因為那的確是我們有確切感知的十年。

知識分子在回憶中美化八十年代,無非是評價並認定那是一個精神追求更被放大的年代,理想的旗幟隨風飄揚。但這種優點的背後,卻有兩個特點容易被人忽略。第一,精神的追求被提倡,實在是因為過去荒唐年代裡,一言堂當道,普通人的精神被壓抑得太久,一片空白,進入八十年代,各種思潮奔湧而入,飢餓的人們因飢餓而覺得什麼都好吃罷了;第二,精神的富足是相對的,但物質的貧乏卻是絕對的。八十年代,也許已經有許多慢慢富足起來的「萬元戶」們,可整體中國,依然在物質層面挺不起腰桿,很多年輕人靠追求精神而轉移一下對物質匱乏的注意力,也就在所難免。當然,年輕的知識分子會視物質欠缺為一種美好的挑戰,只要有精神收成,再苦也是溫暖的回憶。可不該忘了的是:對於八十年代的絕大多數中國母親來說,如果她們也擁有回憶的權利,怕是不會像文人一樣,為八十年代罩上太多玫瑰色吧,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痛,是母親們最刻骨銘心的。

我小學畢業時的合影,距今三十多年前的1979年8月,它意味著,距離「八」字頭的年代僅剩下幾個月的時間。我那個時候,屬於全班最矮的人之一,前排左起第三位。它也告訴我:在即將進入八十年代的時候,自己是怎樣一個體態。

八十年代已經跑遠了,然而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輕易過去,一個長長的影子,注定會貫穿在後面的時代裡,你只要細心就可以找到。下面是一些與我自己有關的瑣碎記憶,都停留在八十年代,並且依然會以偏概全,只有局部沒有全局,這些文字,只當是一個補充,或讓真正的「80後」「90後」們一笑而過的背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