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隱形人格 > PART 1 人格特質的三個維度 >

PART 1 人格特質的三個維度

1 將衝突重新界定為差異

29歲的黛布拉和32歲的艾莉最近開始在一家城郊的健身中心擔任教練。正在接受「鐵人三項」訓練的黛布拉是個內向的人,非常注重隱私,有的時候,她受不了艾莉的多變。艾莉是社區籃球隊的隊長,每天似乎總是忙個不停,和黛布拉一起工作時,她經常和黛布拉說她的各種新想法。當黛布拉對艾莉的點子似乎沒那麼熱情時,艾莉就像一隻「叼著骨頭的狗」,不停地說她的想法為什麼是個好點子。每當這時,黛布拉總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逃回私人空間獨處一會兒。艾莉曾向主管傑夫抱怨說,和黛布拉共事讓人感到灰心洩氣,因為太難瞭解她。艾莉解釋說,儘管她經常提議一起吃午飯或一起跑步,但黛布拉總是拒絕她。當傑夫和黛布拉談起這個問題時,黛布拉則憤憤地表示,如果艾莉在工作中投入的時間能和她用在與顧客拉關係上的時間一樣多,健身中心應該早就盈利了。

邁爾斯-布裡格斯人格類型指標(MBTI)是眾多心理醫生和組織用以理解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模式、需求、優勢和局限的工具。擁有完備研究基礎的MBTI也許是過去十年間應用最為廣泛的心理測試。

基於20世紀20年代瑞典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的人格理論,伊莎貝爾·邁爾斯與凱瑟琳·布裡格斯開發出MBTI。MBTI被用來辨別人們面對世界和他人時,會傾向於選擇怎樣的行為方式。從此之後,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典型行為或人格特質,並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人際關係。試著瞭解你以及那些對你而言重要的人是哪種人格類型,你就可以洞察自己和他人。這樣你就知道什麼時候你們可以共事,什麼時候會引發衝突。

本書第一部分將會討論支撐MBTI的四個「類型」維度中的三個。這裡的術語可能與在MBTI中使用的有所不同。在此討論的三個維度是:

・你更加外向還是更加內向

・你更喜歡彈性靈活、有更多選擇的生活,還是井井有條、規律有序的日子

・你更喜歡以邏輯還是情感作為你決策的基礎

我們沒有涉及MBTI的第四個維度:你更喜歡關注全局還是細節。因為研究顯示,這個維度對人際關係的直接影響較小。

為了更全面地瞭解自己,你可以接受MBTI測試。如果你因為人際關係問題在向咨詢師求助,可以考慮填寫一份MBTI記錄表,或者閱讀一些有關人格的書籍。

內向或外向

這個維度決定你從哪裡獲得內心的力量。如果外界發生的事件讓你充滿活力,那麼,你也許是外向型的。如果能給予你力量的是一目瞭然的例行程序、內心反省和理念,那麼,你可能更加內向。內向外向是心理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話題,MBTI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辨識內向外向的心理測試。

計劃或即興

這個維度反映出你更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是井然有序的,你制訂計劃並通過相對快速地做出決定來「鎖定結局」;還是以即興、靈活為顯著特徵的,允許你做出更少的承諾,這樣就可以對其他可能性保持「開放」。

思考或感覺

這個維度顯示出你更傾向於以什麼為基礎做出決定。一些人習慣於以邏輯為基礎做出決定;另一些人更喜歡憑借感覺、個人的價值觀做決定。

關於這三種類型維度,有若干關鍵點:

・這三種類型維度雖然能夠被分開獨立研究,但是,應該綜合考察你

習慣採取的行為模式。總體的效果大於三個維度簡單的相加(或者,如同在MBTI中一樣,總體效果大於四個維度簡單的相加)。再次提醒一下,這本書中僅僅關注四個類型維度中的三個。四種類型維度中的傾向共同構成你的「人格類型」。

・你所屬的類型反映的是你的本能傾向,不是你永久的行為方式。就像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一樣,你的反應是自然的。然而,在極端情況下,你也可以選擇做出相反的行為,即那種不會自然而然出現的行為。例如,我們都會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場合表現出外向或內向的行為。

・「類型」不是由一系列不能改變和不可改變的特徵組成的死板範疇,在每個「類型」中都存在著差異。一些人是極端的或「肆意的」,其他人是「居中」或「一半一半」,他們似乎在應用一種模式的同時也同樣會展示出相反的行為。

・在每個維度中,沒有哪一個特定的類別是「更好的」。在許多情況下,合理的平衡模式才是更好的。

・總體而言,當一對伴侶在人格類型上明顯擁有許多相似之處時,婚戀關係更容易穩定。如果存在極端差異,則很難跨越這個鴻溝。在一對伴侶中間,當男性極端內向而女性極端外向時,非常有可能出現最嚴重的關係難題。

人們總是以為別人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和自己一樣,但事實上這往往是挫敗和衝突的根源。另一方面,你也有可能太過執著於差異,而忽略了共同之處。所以,重要的是理解並尊重差異,努力包容與協調。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將會減少家庭中和職場上的潛在衝突。你需要接受這個事實: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思考和處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樣都是合理正當的,這樣你便可以理解他人的行為。

將衝突重新界定為「差異」,而不是一些無法容忍的事情,是非常有用的。

2 外向型人格與內向型人格

蘇茜和亞倫一回家就吵個不停。亞倫是外向的人,工作卻很無聊,大部分時間都要獨處。當他回到家時,他非常想交流。蘇茜內向些,工作的壓力讓她有些難以承受。所以回家後,她需要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如果一個人覺得另一個人在家中的行為是錯誤的,每個人都佔據著道德制高點(「你錯了。我是對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那他們更容易吵架。但是,如果他們將其界定為「差異」,並且有商有量,那麼就未必造成關係緊張。(「回到家時,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我們都先用十五分鐘的時間恢復,然後再花十五分鐘,坐在一起,聊聊我們的一天,怎麼樣?」)

「外向」「內向」是人們經常使用卻又不十分精準的標籤。這是對心理差異過分簡單化的簡稱。

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或外向或內向的人格類型。在我們所做的幾乎每件事中,都能見到這種傾向。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是非此即彼的。同時,我們傾向的類型,無論主要是外向的,還是主要是內向的,都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其他特徵可以改變這種傾向。

沒有誰優於誰,它們不過是在為人處世和獲得力量時的不同傾向而已。我們的主流文化倡導外向型人格(占75%),大家往往認為只有外向型的行為方式是「正常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只是人多而已。

一些人十分內向或十分外向,都是典型的內向或外向型人格。一些人兼具兩者,內向外向各佔一半。隨著經歷的豐富,我們修改了自己的外向或內向特徵,不再是年輕時的我們。

典型的外向型人格被人們稱為「派對動物」。不過,這同樣是過分的簡單化。外向型人格的行動動力主要源自外界的人和事。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在外界的經歷中,他們收穫更多力量。他們欣賞並追尋多樣性,喜歡有人做伴。他們往往反應迅速,變化很快。但是,每個在人格類型中更外向的人,在某些時候和某些情境中也願意採取更內向的行為方式。

內向型人格的行動動力是他們思考與感覺的內心世界。能賦予他們更多力量的不是外界的人或事,而是自身的反省與詮釋。他們欣賞並尋找能夠獨自反思的時間,做事情時喜歡追求深度。但是,每個更內向的人在某些時候也願意採取更外向的行為方式。

外向型人格

外向型人格多半具有如下特徵:

・通常非常友好、健談,自來熟。他們喜怒形於色,你看到的他們就是真實的他們。

・常常是做了再想。

・為了追求效果,使用戲劇化的語言。

・往往邊說邊想。他們在談話時挖掘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別人討論之後,經常改變主意。他們喜歡討論問題。

・喜歡多樣性。他們一般交友甚多,喜歡在社交活動中放鬆自己。

・對於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相對輕鬆自如。

・往往說的多,聽的少,經常打斷別人,自己卻意識不到。

內向型人格

內向型人格多半具有如下特徵:

・相當自給自足,通常樂於與自己為伴。

・常常先想再做。

・一般對幾個至交好友非常忠誠,朋友並不多。

・喜歡依據慣例,喜歡深度勝過廣度。

・非常注重隱私,不願意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遇到太多的人之後,通常感到精疲力盡,在說話之前,需要不受干擾地在腦海中演習。他們喜歡在獨處中放鬆。

・往往聽的多,說的少,可能被距離最近的外向型人格的人打斷。

・你能看見的不是他們的全部。

・克制內斂,但內心世界中蘊藏著豐富的觀點、情緒和感覺。他們喜歡將想法與感受留在心中,其他人需要直接去問,不要去猜。

潛在的問題與處理方法

下面是一些存在潛在衝突的領域以及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記住,它們是差異,不是缺陷;需要理解、尊重、接納和包容,而不是譴責與嘲笑。

節奏與衝突

在生活或工作中,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節奏不一致,尤其是事關衝突時。外向的人想要立即著手,敦促內向的人,試圖馬上展開討論,開始解決問題。他們希望一直討論,直至找到解決方案。內向的人不喜歡對抗,會盡力避免。內向的人往往覺得被「逼到角落裡」,進而選擇「停工」,拒絕立刻討論問題,試圖以逃跑來推遲討論和反思。不過,他們通常不會再回到這個問題上。外向的人對內向的人想要後退一步去思考的需求不敏感,會將他們的「臨陣脫逃」解讀為缺乏關心或缺乏勇氣;而內向的人則深恨自己被困住的感覺。

外向的人想要瞭解內向的人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特別是在發生衝突之後。因為不瞭解,所以外向的人開始「讀心」,然後想像內向的人生他們的氣或厭煩他們。如果沒有幫助他們判斷局勢的「資料」,他們就朝最壞處想,擔心自己被拒絕或失去什麼。當內向的人意識到自己的退縮和/或不表達感受讓外向的人不安時,他們可能因此發展出一種不健康的力量感。

你能夠做什麼呢

・外向的人應該做好準備,簡要總結自己的觀點,然後給內向的人思考權衡的時間。可以要求內向的人提供一個應該何時討論的最終期限。外向的人應該利用中間這段時間不斷思考與演練,不要抱怨。

・內向的人必須讓外向的人相信他們的誠意,並且在思考階段結束後,履行義務,重拾討論,而不是放任自流。重啟有關這個問題的溝通是他們的責任。

・當面對比較私人化的問題時,內向的人要敢於說出他們的感受。他們要意識到,對於一個外向的人,面對一個對於雙方都非常重要的問題時,卻無從瞭解自己所愛的人的想法與感受,是何等的心急如焚。為了讓外向的人安心,可以對他們說:「沒有,我沒有生氣。我只是有些受傷,需要一點兒恢復的時間,但我沒有生氣。」

・外向的人需要學會自如且理性地接受模稜兩可的情緒。例如:

好吧,之前關於控制預算的爭論,我還是覺得有點兒不安,其他人可能也是如此。但經驗告訴我,他們在發生衝突之後走開,只是需要獨自思考一會兒。如果不得不等待一下才能確定我們的工作關係,沒問題,我可以忍受。將他們的退縮和沉默自動當成一個不良信號是不明智的。他們只是需要更長時間去反思,更多的空間去處理事情。

談話風格

外向的人想要更多的談話空間。他們更快、更咄咄逼人以及較少反思的談話風格可能會壓制、排擠到內向的人。外向的人打斷談話,不讓內向的人說完;而內向的人說的太少,似乎沒有在談話中回應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也許會假設內向的人不在乎,根本沒有在聽。而內向的人回應的越少,外向的人越恐慌,說的也越多。反過來,內向的人確定,嘗試著說點兒什麼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根本沒有談話空間,而且外向的人只是想說,不是想聽——內向的人感覺非常厭煩。

外向的人滔滔不絕,但是,他們的話未必是最終的想法。他們通過說話來理順自己的思緒與感受,因此,他們的思維似乎經常跳來跳去,想法不斷改變。而內向的人如果在思考之後下定決心,就很難被動搖。內向的人的話,特別是在思考一段時間之後說出的話,通常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話更正確!)

內向的人認為外向的人膚淺,流於表面。外向的人則斷定內向的人早已做出決定,根本不打算討論。

你能夠做什麼呢

・外向的人需要自律,給內向的人說話的機會。不打斷,不插話,更多地聆聽。要相信自己有機會說話,並理順想法與感受。外向的人擔心的是,如果不說出來,他們就理不出頭緒。在他們的腦海中的想法太多了,他們想要說出來,並得到回應。他們擔心在能夠說出來之前就「弄丟了」這些想法。他們害怕沉默。

・內向的人需要更果斷,堅定自己的想法不被干擾。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注意不要採取令人討厭的方式,不要說含有敵意的話,例如:「你會介意嗎?!」或者「你能不能讓我說完!」

・相反,內向的人可以運用「保護性的聲明」來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既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能維護好和他人的關係。此時,可以使用「當你……我感覺……因為……」這樣的表達結構,加上更克制的表達情緒的語彙以及自己的信息,例如:「我覺得很沮喪,因為我沒有機會說出我的感受。我們可以輪流說嗎?」

然而,如果你更關注的是捍衛自身權益,而非人際關係,那麼,你可以堅定地表示:「請讓我說完我已經開始說的話。」

一成不變與多樣性

外向的人不想要一成不變的生活,喜歡豐富的變化與不斷的刺激;內向的人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慣例,能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某項興趣愛好,不那麼渴望外界的變化。比起內向的人,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歡外出交際。雖然內向的人也喜歡社交生活和外出,但不會那麼頻繁。外向的人也許覺得挫敗、憤慨,認為內向的人無聊乏味、縮手縮腳;內向的人則覺得力不從心,疲憊不堪,認為外向的人膚淺、難伺候。

你能夠做什麼呢

・協商好如何共度休閒時光。外向的人要減少成群結隊的社交活動,而內向的人需要更積極地外出交際。外向的人要找到額外的社交動力源泉,例如朋友與家人。

・協商好彼此需要何種程度的變化和慣例。外向的人需要多接受一些慣例,雖然他們不喜歡;而內向的人需要接受有更多的變化,更少的常規,儘管他們不願意。外向的人可能需要用工作、運動愛好來滿足自己對變化的需求。

親密關係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一樣需要親密關係,但是,他們需要的方式和數量不同。外向的人想要通過與他人在一起、分享深刻的想法與感覺,來收穫許多親密關係;內向的人也想要一些親密關係,不過,是與另一個自己的親密關係。外向的人需要通過與外界的聯繫和互動,來獲得親密關係。

外向的人通常很難與內向的人形成親密關係。外向的人坦露自己,而這是走向親密關係的第一步。然而,內向的人更加克制,不那麼願意付出信任,他人很難知曉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因為他們往往不會主動提供這類信息。內向的人極少吐露心聲,而且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外向的人一般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交際和溝通。他們無窮無盡的要求讓內向的人感到有壓力。對於內向的人而言,連續不斷的談話令人心力交瘁,難以承受。外向的人可能會逼得內向的人在面對他們希望陪伴、關注和深度談話的要求時望風而逃,退回獨處狀態。

你能夠做什麼呢

・面對內向的人,外向的人要慢慢來,直到對方願意進行更親密的談話。有趣的是,內向的人通常非常鼓勵外向的人展露內心,雖然他們幾乎從不會談起自己的心事,彷彿他們需要外向的人做出許多「第一次」,然後才可以緩緩跟上。但是,內向的人永遠不會像外向的人那樣坦露自己。

・外向的人必須承諾更加自律,除非必要,否則不要去打擾內向的人的內心清靜。

・「飢渴的」外向的人可以靠朋友、家人來滿足自身對親密關係的需求。不要為此感到憤恨,因為關於如何滿足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沒有「正確的方法」。

・內向的人可以稍微離開一下自己的舒適區,學著更加主動地走向自己的伴侶,試著接受更頻繁的接觸和關於感受更深入的討論。

職場交往

外向的人喜歡花費許多時間開會、打電話;內向的人喜歡獨處,不喜歡過多的會議或電話交流。

你能夠做什麼呢

・外向的人可以使用電子郵件,以免浪費工作時間或對內向的人提出過多要求。和內向的人的電話通話應該相對言簡意賅。

・內向的人要更開放一些。一些工作中的談話和聯絡雖然嚴格意義上說可能不是「必需的」,但仍是維護團隊團結與提升士氣的有效方式。

行動vs思考

外向的人不會事前思考,行事太衝動;相反,內向的人可能想得太多,行動得太少。

你能夠做什麼呢

・在人際關係中,一點兒幽默是有幫助的。不要輕視他人,相反,和他們一起大笑、自嘲。試著成為他們最好的支持者,在你覺得結果可能會是「思考太少」或「想法太多」時,給他人一個信號。

・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內向的人如果需要更長的思考時間,可能會試圖「放慢」行動過程。內向的人要記得,應該只是放慢些許,給思考留一點時間,而不是停下整件事。持續不斷地放慢進度會招人怨恨,而且也會因此錯過迅速採取行動帶來的益處。

3 計劃控與即興選擇者

這個大項目的截止時間是週一上午九點鐘。直到上週五,利婭(一個即興選擇者)還沒有完成她那部分工作,但是她表示會在週末繼續做。她的同事喬非常生氣,因為利婭週五中午外出吃了一頓大餐,直到下午三點鐘才回來,而且堅持說還有很多時間,來得及。其他已經完成各自任務的同事也十分惱火,因為利婭整個週末不斷從辦公室打來電話,核對細節或提出建議,並做出最後的修改,導致他們週日不得不回到辦公室加班。週日中午,當利婭突然「計上心頭」,要求改變報告封面的顏色與字號時,平面設計師和利婭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終,利婭在週一上午差一刻九點鐘的時候完成了她的工作,但是,因為她週日熬通宵,整個週一都沒辦法正常工作。其他同事討厭她逃避責任,雖然最終的工作成果非常出色,客戶十分滿意。不過,客戶不是辦公室的同事,他們無需應付累得脾氣暴躁的利婭。而且,利婭家裡沒有孩子和愛人需要照顧,但其他同事有。他們覺得利婭本該更好地規劃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