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房間裡的大象 > 譯者序 >

譯者序

胡纏

英語諺語「房間裡的大象」並不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種巨大而無可迴避的真相,而房間裡的大象,則具有儘管無法迴避,但人們又可以和它相安無事共處的意味。以此為書名,是因為作者注意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人們對於某些「不方便談論」的事實,會集體保持沉默的現象(在本書中將此種現象稱作合謀性沉默)。這是一本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觀察和剖析這種集體沉默行為的著作,這也是一本為人們如何打破沉默提供可能的幫助之書。像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樣,《房間裡的大象》是在嘗試著「打破沉默談沉默」。作者伊維塔·澤魯巴維爾在當代西方社會學領域享有聲望,作為出生在以色列的猶太裔學者,其個人經歷也讓他格外關注二戰期間納粹和猶太人之間,以及戰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那些慘痛卻無法迴避的歷程對人們私下和公共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特別是由此引發的合謀性沉默。從此出發,他對於各種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行為開始探究,引用作者本人的評價,本書是第一部「系統地對此(合謀沉默現象)進行初步討論的一個嘗試」。

純粹出於好奇,我統計了 「沉默」 一詞在正文中出現的次數,答案是246次。作為一本薄薄的小書,這是一個讓即使作為翻譯者的我都感到很吃驚的數字。正是由於作者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聲的那部分持續關注和不斷提醒,讀者得以逐步深入到一個我們自己身處其間,但卻未曾注意(作者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是刻意迴避)的潛在世界。在那裡,生活著另一群我們,彼此默契,不發一言,我們被沉默所壓制,恐嚇和羞辱,同時,我們也是沉默的合謀者,在壓制,恐嚇和羞辱著別人。我們的沉默於是成為一種力量,這力量來自彼此合作,但其意義卻在於彼此阻隔。人們各自為政,但異口同聲,集體參與了一場沉默大合唱,而指揮台上,往往空空如也……沉默的合謀成為了有生命的東西,自發地生長和運轉,而這,正是合謀性沉默的詭異之處。

我們所在的文化中,這樣的現象也貫穿古今,俯拾皆是。在漢語中有大量對沉默性合謀的形象描述,比如「心照不宣」,「揣著明白裝糊塗」;比如「視而不見」,「掩耳盜鈴」再比如「顧左右而言他」,「非禮勿言」和「自欺欺人」。其溫和形式,我們稱之為「得體」和「有城府」,其最嚴厲形式,大約是「道路以目」。這些都是中國人的語境中,對此現象的觀察和記錄。

《房間裡的大象》還分析了人們對於打破沉默者所懷有的複雜心理和對應的社會行為。作者對揭示真相者和告密者這兩種身份的區別辨析在先,對人們將這兩者不加區別的憎惡解讀在後。這一部分的比照,對於現時的中國讀者來說,相信也是相當有趣,且意味深長的。

本書的最後三個章節,作者也嘗試著對於如何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一點,我們同樣也能在自己的漢語語境中找到共鳴,比如「打開天窗說亮話」,比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又比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等等。結尾處,作者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們為否認大象如影隨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這些大象成為龐然大物。一旦我們開始承認大象的存在,它們便神奇般地縮小。只有當我們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這頭所謂的大象,才能最終把它趕出房間」。這應該也正是這本社會學著作在它的學術價值之外,所具有的強烈現實意義吧。

本書得以順利翻譯完成,首先要感謝孫煉和許迪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無比巨大的幫助和鼓勵。我還要特別感謝唐棣,你對譯稿和英文原稿所進行的逐段逐句的比照和建議,讓我感動,使我在書稿文字風格的推敲和修訂上獲益良多。一併感謝馬裡蘭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郭瑀,你對書稿做了通讀審核,讓沒有社會學背景的我,感到莫大安慰。最後,無盡的感謝獻給此書的編輯彭毅文,你從最初選定此書,選擇我做譯者,到譯成初稿後,和我一起進行字句的斟酌,以及細節上的建議,包括文字上的潤色,一直到這本書的最終出版,你的貢獻都遠超於我,讓我慚愧、感動和敬佩。另外,此書雖薄,卻並不好翻譯,我又是個有文字潔癖的人,翻譯得極慢,特別感謝你無盡的耐心和信任,希望這本書的翻譯,能對得起我們花費的時間,和你對我的信任。

2010年年尾於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