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唐詩宋詞元曲大全集 > 王昌齡 >

王昌齡

王昌齡

(698—約757),字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數任小官,晚年貶龍標尉。因安史之亂還鄉,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以詩名重一時,有「詩家天子」之稱。其詩內容較為豐富,無論是寫邊塞、宮怨、閨怨、送別都善於將複雜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高度提煉。尤其是邊塞詩,深刻地反映了戍邊將士的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他擅長七言絕句,號稱「七絕聖手」。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全唐詩》編錄四卷。

出塞二首(選一)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2,不教胡馬度陰山3。

【註解】

1出塞:樂府《橫吹曲辭》舊題。

2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國境內。

3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是我國北方的屏障。在今內蒙古中部,漢時匈奴常據陰山侵擾漢朝。

【賞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希冀良將寧邊的邊塞詩。首句的新鮮奇妙就在於「明月」和「關」前分別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限定詞,這樣就形成一種雄渾蒼茫、博大深厚的藝術意境,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歷史聯繫起來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成了自秦漢以來歷代人們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表現了人民嚮往和平生活的理想。

從軍行七首(選二)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2,孤城遙望玉門關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4。

【註解】

1從軍行:這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七首。

2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雪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門關。

4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一帶地方,這裡泛指侵擾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

【賞析】

這是一首表現將士以身許國壯志豪情的邊塞詩。首二句描繪了西北邊塞的苦寒蕭條,戰地環境氣氛。第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概括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以及將士堅強的意志,「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發出的堅定、深沉的誓言。全詩格調高昂,意氣豪壯,有極強的感染力。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1。前軍夜戰洮河北2,已報生擒吐谷渾。

【註解】

1轅門:軍營的門。古代行軍紮營時,用車環衛,出入處是把兩車的車轅相向豎起,對立如門。

2洮河:是黃河上游的支流之一。吐谷渾:晉時鮮卑族慕容氏的後裔,後被唐高宗和吐蕃的聯軍所敗,這裡泛指敵酋。這兩句承上句,寫後軍出營增援,前軍捷報已到。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在風沙中夜戰告捷的軍旅詩。首句描寫一個風沙遮天蔽日的夜晚,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惡劣的天氣狀況下,唐軍卻半捲著紅旗出動,讓人感到一場惡戰已迫在眉睫。但三句筆鋒一轉,剛才那支軍隊在中途就得到捷報,前鋒部隊已在夜戰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此詩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讓人想像戰爭場面,藝術表現手法新穎獨到。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2。忽見陌頭楊柳色3,悔教夫婿覓封侯4。

【註解】

1閨怨:言婦女的怨情。

2凝妝:盛妝打扮。翠樓:少婦的居處。

3陌頭:田頭道邊。

4覓封侯:指從軍立功以求取爵位。

【賞析】

這首閨怨詩從「不知愁」寫起,在春日裡盛妝上樓觀賞景色的少婦,忽然從再次吐綠的楊柳想起了丈夫從軍不歸已久。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遠離自己去追求功名富貴,「不知」「忽見」「悔教」諸詞,一句一曲折,詩中雖沒有刻意去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無餘。本詩為唐代閨怨詩的壓卷之作。

img19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2。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3。

【註解】

1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辛漸:王昌齡的詩友。

2平明:天剛亮時。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其附近的山也可稱楚山。

3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化用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青如玉壺冰」句意。

【賞析】

這首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間的離情別緒,而重寫自己的高潔和孤寂。前兩句寫辛漸雨夜來到江寧,作者在清晨於楚地送辛漸去洛陽,渲染了離別的淒情和詩人羈宦的孤寂。後二句詩人借玉壺冰心自喻清白純潔的品格,表明自己雖遭貶謫也會堅持操守的堅強性格。「一片冰心在玉壺」成了傳頌千古的名句。

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註解】

1流人:這裡指流落江湖的樂人。水調子:即水調歌,古樂府曲名。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失意哀愁的詩。作於詩人晚年貶徙途中。在朦朧的月色中,坐在岸邊的孤舟上,傾聽著江湖樂妓演奏的哀切箏樂,面對陣陣肅殺的楓林聲。詩人與演奏者有同樣的淪落感,激越的箏樂因弦斷而驟然中斷,但聽者的心緒仍沉浸在悲憤之中。全詩意境淒清,蘊含深刻,頗有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