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唐詩宋詞元曲大全集 > 李白 >

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亞的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城,他即於此出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壯年漫遊天下,好酒任俠,天寶初供奉翰林,受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後流放夜郎(今貴州)。中途遇赦,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韻和諧多變。其內容鮮明地表現了對封建權貴的輕蔑、揭露,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他的詩歌各體俱佳,有「詩仙」之稱。有《李太白集》。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2,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3。

【註解】

1烏夜啼:樂府古題。

2秦川女:指征夫遠戍的思婦。

3「停梭」二句:先寫思婦觸景生情,停梭悵然,回孤房獨宿,淚落如雨。

【賞析】

這是一首表現思夫之情的詩。首二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接下來描繪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思婦的孤獨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聲音,體會著她內心的感受。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此詩:「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2,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3。岑夫子,丹丘生4,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5,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6,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7。五花馬,千金裘8,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註解】

1將進酒:屬樂府舊題。將:請。

2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誇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青海,那裡地勢極高,故稱。

3會須:正應該。

4岑夫子:岑勳。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5鐘鼓:古代富豪之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饌玉:即玉饌,美味食物。

6陳王:曹植曾被封為陳王。曹植《名都篇》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句。平樂:曹植所居平樂觀。

7徑須:直須,只管。沽:買。

8五花馬:五色花紋的名馬。唐時富貴人講究馬的裝飾,常把馬髦剪成三瓣或五瓣的花形,稱三花馬或五花馬。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

img22

【賞析】

本詩以奔放豪邁的語言抒寫了曠達不拘、樂觀自信的精神和對現實社會的憤懣,也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的痛苦,表達了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情感。詩篇充滿著豪邁宏壯之氣,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社會的抗爭。全詩深沉渾厚,感情奔放激盪,氣象不凡。誇張、比喻、對比等藝術手法的巧用,展現了李白傲然不羈、豪放灑脫的性格和仙家風度。

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2。若非群玉山頭見3,會向瑤台月下逢4。

【註解】

1清平調:樂府中有清調、瑟調,至唐時已有調無詞。李白《清平調》是用七絕格律自創的新詞。

2露華:露水。

3群玉山:西王母所居之地,此指仙山。

4瑤台:用玉做的台,指仙宮,仙女所居地。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1,雲雨巫山枉斷腸2。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3。

【註解】

1紅艷:濃妝艷麗。

2雲雨巫山:謂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愛。斷腸:傷感惆悵。

3飛燕:指漢武帝愛妃趙飛燕。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1,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2,沉香亭北倚欄干3。

【註解】

1傾國:形容絕色美女。

2解釋:解除、消除。句意謂只有名花和美麗的楊貴妃才能消解唐明皇的愁恨。

3沉香亭:在唐興慶宮中龍池東,以沉香木造成。

【賞析】

《清平調》三首,李白在長安為翰林學士時奉旨而作。

第一首讚頌楊貴妃美麗超群。起句比喻形容貴妃服飾如彩雲,容貌如鮮花;第二句形容貴妃的艷麗和光彩;第三四句更深一層說像楊貴妃這樣的如花似仙,只能在玉山看到,或應在月光下於瑤台中相遇。構思精巧,想像奇妙,比喻妥貼。

第二首寫貴妃的得寵勝過巫山神女和趙飛燕。首句用帶露凝香的牡丹花象徵楊貴妃;第二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的夢境襯貴妃被玄宗寵愛之深;三四句寫趙飛燕堪稱絕代佳人,卻靠新妝專寵,襯托楊貴妃的天姿國色。

第三首從正面描寫唐玄宗對貴妃的寵愛。前兩句突出地寫玄宗對名花和楊貴妃的深愛及其歡悅的神態。後兩句進一步寫名花和美人的作用是消解玄宗的春恨春愁。

這三首詩並沒直接寫貴婦的形象,而實際上卻句句都緊緊圍繞貴妃美這條主線,可見詩人的才情之富。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2,玲瓏望秋月3。

【註解】

1玉階怨:屬樂府調名,述寫「宮怨」的樂曲。

2卻下:放下。水精:水晶。

3玲瓏:清晰明亮的樣子。

【賞析】

這首短詩描寫一個女子盼望、思念之情。深夜了,她仍久久佇立在玉階上,以至露水沾濕了羅襪,終因寒意襲人,無奈地回屋放下簾子,但仍不能入睡而獨自凝思仰望秋月。題為「玉階怨」,但通篇無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節描寫,怨意深藏其中。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2,低頭思故鄉。

【註解】

1詩題一作「夜思」。

2舉:抬。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賞析】

這是一首遠客思鄉的詩。前二句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寫出了深秋明月既明亮又寒冷。同時烘托了深秋靜夜的寒意蕭瑟和旅人的寂寞情懷。三四句寫遊子望月懷鄉,長夜難眠的鄉思,深情摯意盡在不言中。筆觸清新樸素,構思細緻深曲,耐人尋味,百讀不厭。

img23

春思

燕草如碧絲1,秦桑低綠枝2。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3?

【註解】

1燕:今河北、遼寧一帶,為唐代東北邊防要地,詩中征夫所在地。

2秦:指現陝西省境,詩中思婦所居之地。

3幃:帳。羅幃:絲織的帳子。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少婦愁情的詩。開頭二句即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景起興。思婦觸景生情,產生「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的感情。在這種心緒下春風還無端吹來,思婦不禁申斥道:「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進一步表現了思婦相思愁悵的深情。全詩婉曲動人,形象地表現了思婦複雜心理活動和情感。

子夜吳歌(選一)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1。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2。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3。

【註解】

1搗衣:洗衣時用棒槌在砧石上捶打。秋天到來,出征將士的家屬都在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良人:指丈夫。

【賞析】

此詩是李白樂府組詩《子夜四時歌》中的第三首。寫思婦對徵人的懷念,千家萬戶搗衣聲聲,傳出婦女多少哀怨,秋風陣陣,寄托了懷念出征將士的深情。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這首詩風韻天成,情景交融。

秋浦歌(選一)

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2。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3。

【註解】

1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李白漫遊到此,寫了組詩《秋浦歌》十七首。

2緣:因為。個:如此,這樣。

3秋霜:形容頭髮如秋霜般白。

【賞析】

詩人創作此詩時已五十多歲,壯志未酬而人已老,怎能不倍加愁苦。首句極度誇張的手法寫愁,渲洩了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鬱。次句,緊承上句,愁生白髮,發長愁更長!其悠長的韻味,體現了詩人非凡的藝術造詣。此詩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詩人自我的形象。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1。桃花潭水深千尺2,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解】

1踏歌:以腳步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

2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涇縣。

【賞析】

汪倫是李白的一位朋友,曾邀李白到家中做客,當李白乘船將離開之時,汪倫趕來相送,李白遂吟此詩贈別。此詩前二句是敘事,後二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為結句預伏了一筆。結句「不及」二字出語純樸自然,情真意切,表達了友人之間真摯的情意。語言生動而形象,空靈而有餘味。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2,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3。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5。謝公宿處今尚在6,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7,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8。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9,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十。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⑪。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⑫,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⑬,使我不得開心顏!

【註解】

1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

2瀛洲: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山這,另兩座是蓬萊、方丈。

3拔五嶽:超出於五嶽。五嶽:我國五座名山。掩赤城:掩蓋了赤城。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境內。

4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南。

5剡溪:在今浙江省嵊縣南。

6謝公宿處:晉時謝靈運游天姥,曾在剡溪投宿。

7謝公屐:謝靈運所穿的特製登山木鞋,鞋底安著活動的鋸齒,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

8「熊咆」句:有如熊咆龍吟,使得出入於深林層巔的山中遊人為之戰慄而驚恐。

9列缺:閃電。霹靂:雷聲。

十金銀台:神仙所居的宮闕。

⑪雲之君:雲神,這裡泛指從雲中下降的群仙。

⑫白鹿:傳說中仙人的坐騎。

⑬摧眉折腰:委屈自己,小心伺侯別人。

【賞析】

這是一首通過名山仙境表達憎恨黑暗現實,蔑視權貴,渴求光明自由的記夢詩。是李白在東魯將游吳越時所作。詩中將神話傳說和實境奇幻地交織在一起,於虛無縹緲的描述中,寄寓著現實生活。抒發了詩人對光明、自由的熱情嚮往,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憎恨和對權貴的極端蔑視,同時也反映了詩人捍衛人格獨立和尊嚴的個性追求和反抗精神。詩作句式變化多端,錯落有致,聲調抑揚頓挫,筆隨興至,才思橫溢。

img2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2,煙花三月下揚州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解】

1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

2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昌。

3煙花三月:指江南春天田野上常有迷茫的霧氣,古人稱為「煙花」。揚州:古稱廣陵。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抒寫了詩人對朋友無限依戀的感情。全詩語言清麗,氣象開闊,第一句點明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寫送行的時令和被送者將去的地方。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以煙花春色和浩蕩無際的長江為背景,表達了朋友依依惜別之情,展現了一幅意境開闊,色彩明麗的惜別畫。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1,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2。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3。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4。

【註解】

1郭:外城。

2蓬:蓬草。枯後隨風飄蕩,這裡比喻遠行的友人,也是自喻。

3「浮雲」句:以浮雲喻遠遊作客之人飄忽不定,這裡指友人。

4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之馬。班,別也。

【賞析】

這首送別詩是詩人政治上失意之時所作。全詩通過環境景物的烘托、氣氛的渲染,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摯情。首聯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的極為工整的對偶句點出告別環境。第二聯具體寫離別的深情。第三聯巧妙以浮雲、落日作比,襯托這對分別的友人充滿惜別的情意。結尾以班馬蕭蕭烘托離別的氣氛,情意宛轉含蓄,使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耐人尋味。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3,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4,萬里送行舟。

【註解】

1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

2楚國:泛指今湖北省及周圍地區,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土地。

3「月下」句:說船輕快地順流東下,直到月亮就像飛鏡一樣向西墜下去。

4憐:愛。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李白青少年時生活在四川,對蜀地懷有深厚之情,故稱四川為故鄉。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東下,遠渡荊門所作。首聯指的是這次壯游。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船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壯麗多姿的景色,蘊藏著詩人的開闊胸懷和奮發進取精神。「月下」、「雲生」二語想像奇妙,歷來被稱為不朽的佳句。結尾緣江水而生發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水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全詩意境深遠,風格雄健,形象壯美瑰麗,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2,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3。

【註解】

1天門山:指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南的博望山和梁山,兩山夾江對峙有如天門。

2楚江:流經今湖北、安徽一段的長江為楚江。

3「孤帆」句:早晨日出東方,孤舟從水天相接處行來。宛如來自太陽升起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把天門山特徵、地勢、色彩以及聳立長江兩側山水相連的壯觀,勾勒成一幅美麗的山水詩畫呈現在人們眼前,詩作構思新穎,氣勢磅礡,把兩岸青山突兀而起的挺拔姿態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紅日、白帆、青山、綠水相互輝映,給人以領略不盡的美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又清發3。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img25

【註解】

1宣州:在今安徽省宣城縣。校書:校書郎的簡稱,負責整理國家圖籍的官吏。叔云:李白的叔叔李雲。

2蓬萊文章:原指東漢貯書庫「東觀」,因其所藏皆為幽經秘錄。又傳說神山蓬萊俱藏仙府秘錄,故稱東觀蓬萊。建安骨:是指漢獻帝建安年間,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為代表的作家,其作品風格蒼涼勁健,世稱「建安風骨」。

3小謝:指謝朓,因其生在謝靈運之後,世稱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他是南朝齊梁時代的「永明體」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這裡李白以小謝自比。

【賞析】

本詩是天寶末年李白游宣城時餞別李雲所作。詩開門見山,抒發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的煩憂苦悶。所以秋日登上高樓,望長風飛雁,盡情酣飲,縱古論今。「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前句指李雲的文章,後句自比謝朓。然後說自己、李雲和謝朓都有欲上青天覽明月的逸興壯思,卻難以實現,所以「舉杯消愁愁更愁」。全詩雖寫愁苦沉鬱卻洋溢著豪邁奔放,慷慨悲涼的情懷,是李白詩的代表作之一。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2,晉代衣冠成古丘3。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中分白鷺洲5。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註解】

1金陵:今江蘇南京市。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因築此台。

2吳宮:三國時孫吳所建宮殿遺址。

3晉代:指東晉南渡後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當時的豪門世族。

4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峰故名。

5二水:因秦淮河由金陵城流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分為二支。

【賞析】

這首詩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被排擠,離開長安漫遊金陵時所作。首聯寫鳳凰台的傳說,鳳去台空,發出了人世滄桑、宇宙永恆之歎。頷聯以吳宮花草、晉代衣冠形象描寫興亡變遷。頸聯描寫大自然的壯美景觀,尾聯慨歎「浮雲蔽日」,表達詩人政治上的失意,對楊國忠等奸佞忌賢妒能的憤懣。詩中把眼前景物、歷史典故和自己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1,遙看瀑布掛前川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3。

【註解】

1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紫煙:日光照射水氣反映出紫色的煙霧。

2前川:一作「長川」。

3九天:指天的最高處。

【賞析】

這首詩描寫廬山香爐峰瀑布。詩人以明快的語言,多彩的畫筆,短短二十八字就將廬山瀑布;隆觀、雄偉的景色,呈現出來,「生」、「掛」、「下」、「落」等字化靜為動,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中的景象。「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誇張和「銀河落九天」的比喻,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月下獨酌四首(選一)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2,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3。

【註解】

1獨酌:一個人喝酒。

2將:偕,同。

3相期:相約。邈:高遠。雲漢:銀河,天上。

【賞析】

本篇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直接抒發了孤獨寂寥的苦悶感情。「明月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詩人因為世少知音,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相與共飲,以破岑寂,驅遣內心的苦悶。「永結無情游,相邀邈雲漢」,還要和他們永結為好友,相約在上天仙境會見遨遊。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傲與寂寞,以及對污濁社會現實的不滿,對光明、自由的強烈嚮往。詩作構思新奇,想像獨特,遨月對影,千古絕句,感人至深。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2,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解】

1洛城:即洛陽。

2折柳:指《折楊柳》歌曲,屬樂府調名,《折楊柳》大多歌唱離別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表達思鄉之情的詩。首二句寫笛聲不知從誰家飛出來,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打動了許多聽者,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第三句「折柳」既指曲名,又暗示離別。「何人不起故園情」,似在說別人,其實激起故園情的正是詩人自己。這首詩筆觸自然而真切,情感細膩含蓄。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img26

【註解】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晉代詩人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裡做過太守,也常在此山吟詩。

【賞析】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二載秋,作者已五十三歲,仍四處漂泊,懷才不遇。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詩的前二句寫景,卻道盡了孤獨,後二句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說人世的「無情」。只能超凡脫俗地和大自然對話,表現了詩人清高冷傲,孤獨寂寞的心緒。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1,千里江陵一日還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3。

【註解】

1朝辭:早上辭別。白帝:白帝城,故城建築在今重慶奉節東,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上。

2江陵:寧縣。

3輕舟:輕快的順水船。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因永王事件的牽連,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時遇赦。本詩便是詩人遇赦後乘舟東還江陵時所作。詩作描寫作者遇赦後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愉快心情。全詩寫景抒情融匯自然,妙在把迅疾的舟行和兩岸的風物溶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猿聲啼不住」和「輕舟已過」相互映襯,描繪出一幅極其雄偉奇麗的山河圖畫。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2。金陵子弟來相送3,欲行不行各盡觴4。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註解】

1金陵:今南京市。酒肆:酒店。

2壓酒:壓酒糟取酒汁,意即用新釀的酒款待客人。

3子弟:與父老相對。指年輕人。

4欲行不行:要走的,指自己;不走的,指金陵子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盡情歡醉的送行場面:滿庭美酒飄香,美麗的酒店女主人含笑斟酒,一群年青人熱情相送,圍著客人慇勤勸酒,鄉土味十分醇厚。結尾發問,以流水比別意,情深意長。全詩本色自然,用語明白如話。表現了作者豪放曠達,四海為家的浪子情懷。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1。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註解】

1深坐:猶久坐。顰:皺眉。蛾:通「娥」,美好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少婦盼望愛人歸來不得而哀傷怨恨的詩。由捲簾獨坐,到久坐凝望不見情人而皺眉傷心流淚,層層深入地刻畫出少婦神情變化和強烈的哀怨。結尾一句卻故設疑問,更耐人尋味。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選一)

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2?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註解】

1肅宗乾元二年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岳州時與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岳州,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五首七絕記其事。

2耐可:是否能,假設語氣。

【賞析】

這首詩借景抒發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首句寫景兼點出季節與泛舟洞庭事,「耐可乘流直上天?」深歎上天之無望,實指回歸朝廷之無期。後兩句寫泛舟湖上飲酒之樂。「且就」暗寫洞庭月色之美,「賒」字將自然人格化,想像奇特,用詞獨道,於雄豪中包含著悽慼,曠達中流露出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