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道日常:四季花中尋道 > 序言一 >

序言一

近年來中國文化中花道、茶道、香道等諸多稽古文化的復興,也促使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由於歷史的原因,花道文化被很多人先入為主地認為是日本文化。花道,其實是源於中國六朝時代的佛前供花,興盛於唐宋時期,而衰敗於清代。

大約是隋唐時代,花道由日本當時的(相對應的飛鳥時期)遣隋史小野妹子帶入日本。小野妹子回到了日本,駐紮在京都紫雲山法頂寺,並修建了六角堂,在那裡向全國前來學習的僧侶們傳播佛法和花道、茶道等他在中國所學的先進文化知識和政治制度。

當時,他在六角堂旁邊挖了一個水池,圍繞著水池邊,修築了前來學習的僧侶們住宿的僧寮。相傳當時著名政治家聖德太子,還在這個水池裡沐過浴,池坊便由此得名。天皇賜小野妹子池坊姓氏,從此之後,小野妹子家族便世世代代供奉六角堂,並更姓為池坊家族,世世代代以傳播池坊花道為家族己任,池坊有文字記載(《碧山日錄》)至今(2017年)已有555年的歷史。如果要從草創的年份算起,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池坊花道,後面不加流與派的字眼,它不可以稱之為池坊流,或者池坊派,因為池坊花道是日本花道的本源,之後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跟時代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很多不同的流派。池坊花道,在當今的日本作為花道的主要流派,在全球有兩百多個支部,全球的學員已達到幾十萬人。它的魅力與魔力,可見一斑。

所謂道,其實就是指萬事萬物中的規律。研習花道,顧名思義,便是在植物中尋找規律,從而達到「一理」的境界。花道的一瓶之花其中不僅蘊含了中國儒家思想,更是自然智慧的縮影。

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以「格物」做為儒家學說的根本,在《大學》中有如下語句:「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這樣解釋格物:格物之格乃盡之意,窮盡事物之理,是為格物。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各種事物都是由氣構成,格物就是要窮盡各個事物之理,事物不同,它們各自的理不同,這就是分殊,但這不同的理都源於一個理,這便是一理,這又和佛教中的「一即多」的理論有些相似,只要先窮盡分殊之理,經過積累之後,最終能悟出大的「一理」。在一年四季中,花道的研習過程一直在觀察、研習植物的出生、生長、繁茂、枯敗,都是在格物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研習者不斷地通過取捨花枝來判斷作品呈現的最終結果,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意念化繁為簡,割除物慾,達到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