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世說人語 > 宋教仁軼事二三 >

宋教仁軼事二三

我是南社社員,所撰人物掌故,未免有些偏私,記述了好多南社人士。宋教仁也籍隸南社,當然是記述對像之一了。《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編》中,有《民國人物傳》,即宋教仁列入卷端,言之甚詳,我在此再述,豈不贅余,但《民國人物傳》能記的是犖犖大端,屬於正史,而我這篇則記其他,以及牽涉到的人物,屬於側面,就不憚煩而涉筆為之了。

宋教仁一名煉,字鈍初,又作遁初,別號桃源漁父、抱膝長吟客、第十姓子孫之一個人等。一八八二年四月五日,出生於湖南桃源縣上坊香沖村,這裡山巒起伏,溪水環回,可稱地靈人傑。

宋教仁是父親起龍的次子。教仁幼入私塾讀書,非常穎慧,老師很喜歡他,說他將來必成大器。他極愛好地理,但卻找不到這方面的書看。一天,得到一把折扇,上面印著地圖,他如獲至寶,此扇不離左右。後來的間島問題,憑他的地理知識,解決了國界,向日本爭回了地權,立了大功,這與他自幼愛好地理,亦不毋是潛在因素。原來間島是吉林省光霽峪圖們江中之小沙洲,一稱夾江,屬於我國領土,自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方面侵佔間島,並把附近一帶的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全部納入了間島地區。教仁愛國心切,化裝成日本人,改名貞村,冒險攝取了日方許多偽證,又在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翻閱了大量資料,寫成一書《間島問題》,共七章,並寫了一篇序文,敘述了間島的來龍去脈,及該地區的歷史沿革,同時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正確途徑。時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憑著這本書和日本談判,鐵證如山,終於爭回了主權。清政府認為教仁有功,大加賞贊。不料從事民族革命的其他同志,誤會他變志屈節,教仁因此遭了嫌疑。他憤懣之餘,大哭一場,把賞金全部散發給貧困的留日學生,自白曰:「我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日本政府將他看作是清政府派來的密探,使他在日本處處遇到麻煩,進退維谷,因之,一度曾比較消極。

後來,教仁來上海,當時於右任創辦的《民立報》是起到革命的號角作用,右任即登門拜訪,請教仁主持筆政。民立報社曾遭火災,遷至法租界之茅閣橋,教仁開始用「桃源漁父」的筆名發表了八十多篇鋒利無比的文章,切中當局時弊,乃遭袁世凱之忌恨。當時各種宣傳革命的報紙風起雲湧,都帶著「民」字頭,以《民立報》最早,之後有《民生報》《民權報》《中華民報》等等。且「民」字均書寫成「」字,以示人民已經出頭。我當時曾為《民權報》寫稿,該報自辛亥革命後反對袁氏恢復帝制甚激,教仁被刺逝世後,《民權報》首先揭布應洪之密電及其他證據,時何海鳴執筆政於該報,發其秘較早。未幾,《民權報》亦被袁氏查封,乃改成期刊《民權素》,月出一期,我仍為此刊寫稿,且辟專欄《慧心集》,每期連載。

宋教仁墓在上海市共和新路,闢地若干畝,雜栽卉木,因稱宋公園。墓前立一像,手執一卷,作俯首冥思狀,聞出名雕塑家江小鶼之手。一碑刻著於右任的題語,另有章太炎篆書「漁父」二大字。自浩劫來臨,墓被毀,有目睹者僅見白骨一堆及皮鞋一隻而已。及後重建墓園,像較矮小,太炎兩篆文尚在,右任題語,由康寶忠仿寫重刻,則今非昔比了。園易稱閘北公園,我曾往瞻謁,提議園中設一紀念館,羅列一些教仁遺物及手跡,俾來園參拜者有所觀摩,奈人微言輕,迄今猶未實現。

教仁能書,在日本為永井德子書橫幅,又在滬和我師程瑤笙同執教於某校,為師書件多幅;高天梅亦索其書,曾轉贈一幅給我。我友高吹萬,雖與教仁同隸南社,卻未謀面,心殊仰慕,乃作訪之,談笑甚久,不料翌日即得教仁噩耗,使高吹萬成為最後見到宋教仁一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