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鞦韆的私語(散文卷) > 春聯瑣記 >

春聯瑣記

——童年回憶之一黎汝清

人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時,各人又有各自的喜好。童年時代的愛好,還往往決定一生所走的道路。

我的童年,是在山東省渤海大平原上的一個荒僻的農村中度過的。一般農村的孩子,從四歲起,就要負擔家庭的一部分勞動了,幫助媽媽抱柴草,到打穀場上不讓雞鴨吃糧米之類的活兒,是滿可以勝任的。七歲之後,在農忙季節,就可以下地幹活了:摘棉花,拾麥穗,剜野菜,打豬草,放牛羊……而且可以幹得很出色。

那時,冬閒的時間是很長的,「立冬刨蘿蔔」這算是田里最晚的活兒了,此後就是冬閒,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二龍抬頭,春耕開始,將近有四個月的時間。大人們固然有很多活路要做,孩子們就沒有多少事了。抽陀螺、踢毽子、跳方格、打磚瓦、堆雪人、溜冰、下棋……花樣翻新,但最具有吸引力的,那就是過新年了。我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樣,都懷著一種急切的心情,盼望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到來。

我們那個小小的農村,雖然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但在春節和元宵,也都是喜氣洋洋的:鑼鼓鏗鏗鏘鏘,鞭炮連日不斷,踩高蹺的,跑旱船的,玩龍燈的,說大鼓的,玩雜耍的,應有盡有。不分男女老少,穿上最新的衣裳,吃一年積存下的好東西。但,我卻最喜歡兩樣東西:一是春節期間的春聯,二是元宵節的燈謎。我是怎樣喜歡起春聯的呢?

我們村只有一百零五戶人家,村南頭,有一所一連三間房子的小學校。在我讀二年級的時候,過完了寒假,一大早,就背上書包,連飯也來不及吃完,拿著半塊高粱餅子,邊走邊吃上學去。

我到校的時間真是太早了,學校還沒有開門。於是,在焦躁的等待中,我漫不經心地打量起門上的對聯來了。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跑馬 易放難收

這些字我都認識,開始並不覺得春聯有什麼意思,認為只不過好看而已,但仔細一讀,它立即把我吸引了,便聚精會神地琢磨起來。

我既沒有見過逆水行舟,也沒有見過平原跑馬,僅憑我八歲的年齡所積累的全部知識,還能想像出逆水行舟和平原跑馬的樣子。我出神地看了很久,連老師站在身後也沒有覺出來。對聯,好像給我的生活和學習,開拓了一塊新天地。

「你懂得這副對聯的意思嗎?」我背後傳來老師的聲音。

「我……我不大懂,」我指著對聯問老師說,「這不進則退和易放難收怎麼講?」

很顯然,老師對我這種好學好問的態度是很贊成的。他開了學校的門,因為學生們還沒有來,他有足夠的時間向我講解對聯的意思,而且還講了對聯的特點,原來老師也是很喜歡對聯的啊!他說的大意是:對聯構思精妙,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寓意很深,給人啟發教育,又很有文采,可以當作詩來欣賞,有些好的對聯,真是一字千金。

那時,我雖然不盡懂得,但我對春聯卻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第二年開學,我們學校的對聯又換了一副新的:

書山無路勤為徑

學海有涯苦是舟

我雖然不知道它的全部深意,但也知道讀書猶如登山渡海,沒有勤懇艱苦的學習精神是不行的。

在上四年級那一年,不等開學,我就到學校去看新對聯了。這一年的對聯,比往年難懂一些了,但我那時求知慾十分強烈,就像一個貪饞的人,即使硬得像小胡桃那樣,也要咬碎它,生吞活剝地吃下去,咀嚼一番,品品滋味。那副對聯是:

進校如探山 欲上最高層一遊 須得登峰造極

求學似觀海 能從至深處著想 不難究委窮源

後來,我專門找到老師家裡,請老師講給我聽,問他登峰造極和究委窮源的意思。老師的解釋,使我懂得了在學習上,絕不能自滿,不能淺嘗輒止,要精益求精,要更上一層樓,要富有探索追求和創造的精神。

老師並不太喜歡這副對聯,說它寓意雖好,但是對仗不工,而且用字不雅。他說:「欲上最高層一遊」和「能從至深處著想」對稱得不好,「一遊」和「著想」不對稱。「一」是需要用數字來相對的。

我好奇地問哪些對聯算是對仗工巧的呢?

老師說:「你來學校的時候,見到小煙酒店門上的那副對聯嗎?」我點點頭。他為了講得更清楚,便用筆在一張紙上寫下來: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他說:「『生意』對『財源』,『興隆』對『茂盛』,『通四海』對『達三江』,每個字、詞都對得很工整,而且很符合做生意人的希望和心願。」

大概從這之後,我就對春聯發生了特別強烈的興趣,接著又有一次機緣,進一步使我和春聯發生了更為密切的關係。

在我們荒僻的農村,四十年前,教育是很不普及的,我們家,祖輩父輩都不識字,我上了四年學,就算是第一代有文化的人了。在我們村裡,能寫對聯的人不多。每到春節前,大人們把大紅紙買回來,就要盤算請哪位先生去寫。請人寫對聯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湊他們有空,還要有一定的酬勞,有的送一瓶酒,有的送幾盒煙,有的還要送一隻雞。每逢節前,那些能寫對聯的先生們都忙自己的事情,他們幫人家寫完春聯,還要幫助去貼,這樣,他們總是有點厭煩,而且感到有失身份。

有一次,二栓他爹請人寫好了對聯,卻一時找不到人幫助他貼,一怒之下,就按著長短大小對稱的辦法,自己貼了起來,完成之後,自以為很有勇氣和創造性,對二栓媽說:「你看,我這不是三下五除二地貼好了嗎?」

二栓媽看見丈夫貼得端端正正的對聯,也滿足地笑了:「不錯,往後貼對聯就不求人了!」

年初二,他家的外甥來走親戚,一進門就皺起眉頭,劈頭就問二栓爹說:「大舅!這對聯是誰幫你貼的?」

「怎麼了?」

「他這是有意地糟害你!」

「糟害?」二栓爹吃驚地瞪著眼,「對聯寫得不對嗎?」

「你看!上聯下聯貼反了不說,有的還貼倒了,這一聯和那一聯混在一起,你看,」外甥氣憤地指著北屋的門楣說,「『六畜興旺』這是貼在牛欄、豬圈上的,倒貼到上房來了!」

「那怎麼辦呢?」二栓爹懊喪極了,「揭是揭不下來了!」

「只好用水刷了!」如今是過年,二栓媽只好忍住氣說。

年初二,撕對聯,真是煞風景的事。這件事立即傳遍了全村,成為笑談,而後竟成了一句歇後語,每逢對什麼人的行為不滿時,往往半斥責半譏笑地說:「你真是二栓他爹貼對聯——瞎胡鬧!」

二栓爹感到睜眼瞎的苦處,就把二栓送進學校來讀書了。

我十歲那一年,父親鼓勵我給自己家裡寫對聯,並且多買了五張大紅紙,準備我寫壞了時重寫。於是,我就大膽地寫起來了,經過老師的鑒定,得到了認可!

這好像是個什麼大喜訊似的傳開去了,東鄰西捨的那些叔叔伯伯嬸嬸大娘們,立即叫我給他們寫對聯。我自知字寫得很蹩腳。可是那些不識字的農民們並不欣賞書法的優劣。在他們眼裡,我除了那團墨比較小以外,其他並不比老先生們差。我的字雖然寫得不好,但卻有著五大優點:第一,不要筆墨費——報酬;第二,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沒有架子;第三,隨到隨寫,立等可取;第四,幫助張貼,不會出錯;第五,還能耐心地向那些大嬸大娘們解釋對聯的內容,使她們聽了心滿意足喜笑顏開。

比如說,我家對門的二大娘家是絕戶,兩個老人相依為命,平時信神敬佛,為人善良。我就給他們的門上寫了: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儘管老人家未必有福有壽,但總是表示了他們的希望,這副一聽就懂的對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欣慰。二大娘有幾次叫我到她家去,指著門上的對聯要我念給她聽。經過兩個月之後,我把這對聯上的字的順序顛倒起來,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地認了出來,這是多麼有趣的事呀!「二大娘!你也認得字了!」當我看到她那佈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幸福的笑容時,心裡也充滿著香甜。

但是,從文學的觀點來說,我是喜歡這樣的對聯的:

一彎流水斜陽外

幾縷炊煙老屋中

這是我十分熟悉的農村黃昏時的景象,可是,我的那些長輩們,誰能喜歡這樣的對聯呢?一彎流水只能使他們行路不便,幾縷炊煙,只能使他們咳嗆不止,有什麼值得貼在大門上的呢?還有我所喜歡的另一副:

又是一年芳草綠

依然十里杏花紅

那些長輩們既沒有多大興致去欣賞杏花,更沒有興致去品味芳草,於是我猜出他們要寫什麼樣的對聯來了。在第三年寫對聯時,我就有一定的針對性了。

向陽門第春長在

積善人家慶有餘

這是所有人家都喜歡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就像是對這個家庭品德的鑒定——肯定他們是積善人家;也像是對這家人家命運的預言——年年慶賀富裕有餘。他們有的就像點戲似的直接要我寫這副對聯,還有的叫著我的乳名說:

「你給我寫一副『梅花開五福,竹葉報三多』吧!」

我知道這副對聯的意思,這是一副很富有象徵性的對聯,梅花五瓣,象徵五福(就是富、祿、壽、康、寧),竹葉三片象徵三多(多福多壽多子)。這是舊俗,反映了農民重男輕女的思想,拿到四十年後的今天,當然另作別論了。

在我自己家裡,寫什麼對聯全由我自己做主。於是我就寫我最喜愛的對聯,在我的記憶裡,我最喜愛的一副是:

風搖竹影有聲畫

雨打梅花無字詩

對這種對聯,我是百看不厭的,常常站在門前盯視著它,品味很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是驚歎對聯作者的獨具匠心,給人一種絕妙的意境。「有聲畫」、「無字詩」的形容不僅奇特,而且貼切傳神。雖然我面前並無竹影、梅花,但我完全能體味到這種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的美妙的境界。望見院子裡的棗樹,在北風中搖動呼嘯,天空中飛捲著灰白色的亂雲,那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嗎?又想到,窗外那滿樹桃花,在綿綿春雨中飄零,不就是一首無字的詩嗎……

這樣,經過了不懂、學習、書寫、解釋幾個階段,我對春聯產生了特殊的感情,而後我就開始收集了。在春節期間我不僅跑遍全村去看對聯,跟隨大人走親戚,也成了我收集對聯的好機會了。我常常踏遍大街小巷,去抄錄我所喜歡的對聯,每逢見到一副新奇深奧的對聯,便如獲珍寶。即使不懂,也要抄錄下來,比如有這樣一副:

室有餘香謝草鄭蘭竇桂樹

家無長物唐詩晉字漢文章

我並不知道謝草、鄭蘭、竇桂樹出自何典故,但我還是喜愛它,因為我知道其中蘊藏著很多知識。

值得惋惜的是,我抄錄的那些對聯,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掃蕩中丟失了,因為我太喜歡,所以還是記得一些。

對聯,它不僅是一種喜慶的表示和良好的祝願,而且也是有力的宣傳工具。我們村東,有一個孟家村,那裡是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邊緣區,他們家家戶戶都貼了抗日救國的對聯:

磨利刀斧殺倭寇

拿起槍桿保江山

日本鬼子掃蕩時,一定要追查出這個寫對聯的人來,群眾捨命掩護寫對聯的教師,但寫對聯的教師不忍心群眾受害,便挺身而出,被敵人抓進據點裡,我們縣大隊又設法把這位教師營救了出來……這已經不是本文要說的內容了。

對春聯的喜愛和收集,對我後來成為文學愛好者,由對文學愛好而又成為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文藝工作者,應該說是大有關係的!

圖 賀友直

(原載198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