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時間浪費在好玩的事情上 > 第一章 時間管理 第三節 職業高手常用的10個效率APP >

第一章 時間管理 第三節 職業高手常用的10個效率APP

總有人來窺探我的電腦和手機,看我是不是用了什麼神奇的工具,以至很短時間裡做了很多事。

說實話聽到這種評論我一般都是臉紅,因為自己時間管理其實很差。

真正牛的人,你都沒有見過他經常出什麼活,做多少事——他在不知道什麼角落打磨一件超越功利與時間的器物,某一天突然亮出,驚世駭俗,不亮出來,也讓他能以心領之,以神會之,踏踏實實過一生。

笨笨地做好一件事,其實是最好的時間管理工具。

我不屬於這種絕世大牛,還是小聰明的用了很多小工具,給大家分享。

1. CLEAR,(IOS MAC)或者thinking rock

Clear是我最喜歡的一款TO DO LIST 軟件。

時間管理其實經歷了好幾代,從一開始的列清單,然後到運籌並行,再到ABCD四象限這塊,大家開始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這裡暈菜。一開始大家認為是價值觀不清晰,後來大家越來越在一個多變不可測的世界,你很難判斷什麼事情是更重要的——比如開著會你看到一個座機電話打來,這極有可能是一個可惡的推銷電話,這個絕對不重要。但是也極有可能是某個政府部門(他們從來不用手機啊!!)打來的,你不敢不接。

時間管理法跑了幾圈,最後還是回到了GTD的思路,列出所有的清單,然後先迅速處理一遍,刪除不必要和無法馬上開始的。然後開始快速地做,這樣最簡單——你別以為時間是最大的資源,其實你的心力才是最大的資源——每天你能集中心力做4個小時的刻意練習,你就大師了。

用過無數GTD工具以後(包括OMNIfocus,THINKROCK),我終於也意識到,這個玩意兒越簡單越好,最好的形態其實是個記事本。可惜我所有本本都丟,從來沒有用完過,好不容易本子沒丟,筆又不見了。

從前2年開始使用CLEAR。這個APP界面極簡。增加一個條目直接打字就行,不用點什麼加號;刪除一個事件也只要手指輕輕一掃。還有不同的主題。

但是這個軟件最大的好處就是,做完事件刪除的時候實在是太爽了!你完成一件事情以後,手指一刷,耳聽「科林」一聲,手機虎軀一震,一條就拉黑了。等到整個列表做完,往下一拉,全部去球。

我內心的聲音一般是,滾粗滾粗滾粗……歐耶!今晚完成!(就如此文完結一樣)

2. 番茄鍾軟件:FOREST

番茄鍾就是一個控制你一段時間內不碰手機,安心做事情的APP,用來訓練我這種注意力不集中小躁狂,效果絕佳。

你搜索下,相關的軟件至少十幾款,主題思想就是,你先設定一定時間(最少20分鐘),軟件開始鎖屏。你一旦想忍不住手欠打開,就有一個界面各種鼓(KONG)勵(HE)你堅持下去。然後你弱弱地放下手機繼續工作,效率奇高。

一旦熟悉了,從20分鐘到45分鐘。如果能夠逐漸增加到1小時30分,屬於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了。

我自己比較喜歡FOREST這個APP,因為他可以種不同的樹。還因為每次我忍不住玩一下手機的時候,有一顆小樹就要死掉——我不忍心,只好繼續集中精力。

下次和妹子吃飯前開個番茄鐘,約會命中率翻一番。和爸媽聊天,也試試看開一個吧。

3. 思維導圖(mindmanager PC MAC)

這個不用介紹了吧,不過腦圖有兩個應用方式特別棒。

a.開會時候用來做頭腦風暴,辟里啪啦說一通,然後用10分鐘時間把所有的想法整合到一個結構中間去。

b. 讀書筆記

介紹下我自己看書的習慣——我看書常有亂七八糟的想法出現,千萬別跳過,寫在頁邊距上。看書的核心是讓你腦子裡的知識和新知識交融,通過同化而產生全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用KK的話來說,學習是一種湧現。

所以你想到的亂七八糟東西,才是最重要需要記錄的!!所以有可能,買紙質書,方便記錄。同時越是要略讀的書,越要用紙質的,因為翻得快。

看完一章,這時無論你思維正亂或正爽,千萬不要著急看下一章,否則趁著衝勁讀完整本,會有一種覺得很有道理但什麼都記不住的感受。這時最好停下來寫腦圖,同時在腦圖記下那些批注。

等全書看完,書就隨手送人啦。但是腦圖每隔段時間打開看一遍,給人講一遍,至少管3年。手裡有100張腦圖,沒事打印出來看一看,扇扇風,嘩嘩都是思想精華。

4. 日曆軟件

不用解釋啦,我用的是蘋果的自帶日曆。PC的大家可以看一款國產的叫作「365日曆」。

日曆的精華其實是共享。和你的同事、家人共享日曆,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煩和解釋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同事一點開我花花綠綠的日曆,秒懂了我的日程,神馬怨言都木有了。

如果你擔心隱私被洩露,好像還有一個選項是別人只能看到你:「很忙」或者「空閒」,他們卻不知道你幹嗎——你可以很傲嬌地寫:

「PM7:00-9:30 就是不想見人!」

5. IA writer ommwriter

寫作軟件。這篇文章就是用IA Writer寫的。這個軟件在IPHONE和MAC都有,打得是極簡——無任何其他多餘按鈕和界面。我第一次認識他,是有一年去山裡寫作。旁邊一個小說作家竟然用他的IPAD上的這個軟件活活寫出來15萬字的劇本,我當場跪拜。

IA適合那種看著word的界面要吐的人用,而且還永遠雲同步自動保存。我常寫三行詩歌,然後一年後想起第四句,用手機調出來繼續寫。

OMMWRITER這個我在另一篇文章《我為什麼要寫作》裡面提到過。不說了。

我的經驗是:寫郵件、商務的用IA,寫悶騷的小說什麼的用OMM吧。

6. REEDER或者RSS閱讀器

大家都被微信朋友圈刷爆了吧?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用RSS這種東西?

RSS閱讀器是一種把博客即時抓取過來的軟件,我常用的REEDER是最順眼的一款,在你喜歡的博客上面往往能找到一個「RSS閱讀」的標籤,點擊能夠訂閱這個博客——這個博客有什麼更新,直接能夠抓取過來。

那麼,為什麼要抓取博客呢?

因為博客,尤其是國外很多博客還在認真更新著,與微博和訂閱號相比,他們的思想濃度比較高。

我常用思想濃度的方式來評估一篇文章——一個人寫這個東西所需要的時間和你讀他所花的時間的比。比如說我寫這個文章要用20小時(寫花的時間不多,但是反覆的對比,尋找的時間可能比這個還長),你用10分鐘讀完。這個思想濃度就是20×60/10=120。

50以下的文章,如新聞和段子,只能算是消遣,不能叫閱讀。

50~100的算是娛樂性的閱讀。

基本上100以上的文章,才算是值得你花時間的文章。

超過200的,值得買書去讀了,在網絡上面也不容易找到了。

當然有很多的經典值得讀了再讀,是人一輩子感悟累計出來的,一下子還沒法兒懂,這就太值了。好像5千多字的老子的《道德經》,你能輕鬆15分鐘讀完,但是估計思想濃度目測在100萬以上。

那麼,怎麼找那些思想濃度高點的文章呢?其實找到同一博客作者就好。所以即使在我有訂閱號、頭條號的今天,我還保留著用RSS閱讀器讀大量博客的習慣。

7. 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

這個不解釋。

區分是有道的協作做得好多了。印象筆記的標籤檢索很好用。所以如果假如你要一群人編書做項目,用有道。如果要自己寫本書,做論文資料檢索,用印象。

而我出於莫名其妙的戀舊,至今擁有國際版的印象筆記evernote賬戶。

8. 網易雲音樂、豆瓣FM

網易雲音樂是我用過的最好的音樂軟件,沒有之一。比蝦米、iTunes都好用。尤喜歡裡面齊全的歌單和電台。我經常需要找某個國外歌手、或者某一首歌的奇葩版本,裡面居然都有,這讓我驚喜——除了周傑倫的,周董版權太貴,他們買不起。

網易雲音樂適合定向聽,而豆瓣FM屬於你不知道想聽什麼的時候打開,會偶遇很多音樂。

9. 百度雲

重要的文檔、裝機必備和每次回來分享的照片,都有地方放了。

另一種應用是——找幾個同道共享個文件夾,每天丟自己看過的好電影音樂和文章進去,每晚回家都有密室探寶的隱秘快感。

10. 紙和筆

每當我真正煩,沒有思路的時候。

每當我和同事吵得不可開交,或者咨詢毫無思路的時候

我就會拿起紙和筆,隨便寫和畫點什麼。

我對自己說,我要一個真實的第一句,或者第一筆。

如果第一句、第一筆是真實的,那麼我鼓勵自己說:

「下一筆也會」

很多很多的創意和文字,都是這樣來的。

等到每個人都在紙上寫寫畫畫,大家的思路也就好像清晰了。

紙和筆

最好是一支藍色紅兩色的圓珠筆

或是一捆可以擦掉的彩色鉛筆

或就是一支鉛筆加一塊橡皮

是永遠最好的效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