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剛剛降臨,你才吃過晚飯,電話鈴聲響了。「我們正在做一項民意調查。你能否回答我們幾個問題?」如果你回答說「可以」,你就變成成千上萬年年參加調查的受訪大軍中的一員——這種調查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一種研究方法。想一想你聽到下面這個詞組的頻率有多高:「根據最近的民調結果。」
調查和問卷通常被用來測試人們的行為、態度和看法。它們的可信度怎麼樣?信不信它們得看具體情況!調查的回答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解釋它們的意義時不得不倍加小心。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的一些影響因素。
首先,要使調查的回答變得有意義,針對這些調查的回答就必須是實話實說。也就是說,口頭匯報必須要反映心中真實的看法和態度。可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常常要掩蓋真相。比如說,他們可能會提供自己認為應該提供的答案,而不是真實反映內心想法的答案。他們可能會對問卷調查或者向他們提出的那一類問題心懷敵意,他們可能對這些問題不作任何思考。如果你曾經接受過任何類型的調查,也許你就能想到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
小貼士:你不能想當然地以為調查得到的答案就準確反映出調查對像真實的態度。
其次,有很多調查問題的措辭顯得含糊不清,這樣的問題可以做出多重解讀。不同的人其實很可能是在回答不同的問題!例如,設想一下這樣的調查問題可能會面臨多種可能的解讀:「你認為電視上有沒有高質量的節目?」調查的措辭用字越含混,你對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就越要打折扣。
你應該時刻記住要問一下這個問題:「這個調查裡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問題的表述越具體清晰,不同的人就越有可能對其做出相同的解讀。
最後,調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見讓它們變得更加可疑。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偏見是措辭偏見(biased wording)和語境偏見(biased context)。所提問題的措辭偏見是最常見的問題,對提出一個問題的方式稍加改變就會對其回答的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基於最近的民意調查得出的結論,然後再回頭看看調查中所提出的問題。
一個大學教授發現,在他所任教的大學有56%的調查對像相信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方案對於國家而言是大錯特錯。
現在我們再來仔細看看調查中所提出的問題:「你對於總統誤入歧途地在全國大張旗鼓地強制推行奧巴馬醫改式的社會主義有什麼看法?」你有沒有看到問題本身存在的偏見?其中引導性的詞語是「總統誤入歧途地在全國大張旗鼓」以及「強制推行奧巴馬醫改式的社會主義」。如果將問題稍作改變,變成「你對總統的醫改嘗試,即要建立一套覆蓋人群更廣、成本更低廉而醫保覆蓋項目卻大大增加的醫療體系有什麼看法」,答案的面目會不會大不相同?因此,這裡獲得的答案只顯示了一個關於新的醫改方案的歪曲的觀點。
調查和問卷數據必須接受審查來看看它們有沒有可能存在偏見。小心查看問題的遣詞用字!
語境對問題的答案所產生的影響也很可能非同小可。哪怕同樣的問題答案也會隨著調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取決於問卷是怎樣呈現的,問題是怎麼放進調查中去的。下面這個問題包含在最近進行的兩個調查當中:「你認為我們要不要將飲酒年齡降低到21歲以下?」在一個調查中,這個問題的前面還有另一個問題:「你認為選舉權應不應該像現在這樣被賦予18歲的孩子?」另一個調查中,前面的問題並沒有出現。毫不奇怪,兩個調查的結果會完全不同。你能明白語境會怎樣影響到調查對象了吧?
另一個重要的語境因素就是問卷長度。在比較長的調查當中,人們對後面問題的回答可能和對前面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因為他們做題做煩了。在評價調查結果時一定要警惕語境因素的影響。
因為人們回答調查的方式會受到許多未知因素的影響,比如說討好訪談者的需要,或者對問題的不同解讀,那我們應不應該將調查證據當成好的證據?對這個問題有激烈的爭論,但我們的回答是「當然要」,只要我們足夠小心,不要在調查證據範圍之外去過多概括。有些調查的聲譽要高於其他的調查。調查的質量越高,你就越應該受到其結論的影響。
我們的建議是仔細盤查調查的程序,然後再接受調查的結論。一旦你確定程序的質量,你就可以選擇做出自己的合理概括——這個概括會考慮到你可能發現的任何一種偏見。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以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