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論證中研究證據被用來證實其結論,現在讓我們使用上述針對研究的問題來對下面的論證做出評估。
根據《時代週刊》進行的一項調查,現在是時候在公立學校體系中取消終身教職了。這項調查詢問美國人他們對公立教育的現狀有什麼看法。調查設計的眾多問題當中就有:現行政策應該怎樣改變才能讓公立教育體系變得更好?下面這一報道的結果顯示了美國公眾對於終身教職體制的嚴重不滿:28%的調查對像支持現行的教師終身制,這種制度讓教師有了鐵飯碗很難失業;56%的調查對像認為獲得終身教職的吃長俸的教師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
這個調查是採用電話訪問的方式在2010年8月進行的,在全國範圍內隨機抽取1 000名18歲及以上的成人進行了訪問。
這個證據的證明效力怎麼樣?在這裡這項研究是以非批判性的方式展現出來的,我們看不到任何強勢批判性思維的跡象。報告沒有提到任何有關這項研究的特別的長處或是不足,儘管它確實也提供了有關抽樣程序的一點粗略的細節,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它作為一個概括性結論的基礎其價值之所在。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一研究有沒有重複被人做過,對於提高公立教育質量所需採取的具體措施這個更大範圍內的研究,我們也不知道它合不合適。我們同樣不知道發表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給做出這一論證的人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有沒有什麼過度概括的證據?樣本相對而言還是足夠大的,而且據說也是隨機抽取的,這是它的兩個優點。但是這一研究是利用電話進行訪問的,因此我們無從得知是哪種挑選因素促使人們選擇參加這樣的調查。同樣,我們也不知道調查中是不是使用了手機,因此受訪者的參與度有可能會對「只用手機」的人構成偏見。我們不可能判定樣本的覆蓋率,因為根本不知道電話回答代表了普通大眾的哪些方面。比如,有些地區、有些職業、有些年齡段的人是否比其他人群抽取得更多?如果提供更多信息,介紹這個調查的具體情況是怎樣介紹和描述給接電話的聽眾,以及那些自願接受訪談的人的具體特點,將會對我們的評論更有幫助。那些自願參與電話訪談的人中有沒有可能存在著一種偏見?這些問題顯示出我們應該要當心從這些結果當中得出的過度概括。
調查的問題本身有沒有存在偏見?這個論證省略了兩項研究結果中使用的那些問題的具體措辭,也沒有列出調查中所包含的其他問題,因此我們無法判斷會有什麼樣的排序問題或者語境偏見呈現在問卷當中。「讓教師有了鐵飯碗很難失業」這樣的句子突出了教師長俸制消極的一面,顯示出所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暗含反對教師長俸制的問題。
我們已經對上述文章提出了足夠的問題,讓我們小心防範這個事實斷言的普遍適用性。我們還想進一步細細查看全部的研究,同時依賴更多的相關研究,然後才能得出結論說這些斷言是可以信賴的。
下面讓我們看一看另一個迥乎不同的證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