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尾聲 >

尾聲

北方老輩人喜歡住平房小院,「接地氣」。和小院裡歷經百年、生機勃勃的杏樹一樣,這些工匠也「接了地氣」,擁有一種狼煙滾滾的外面的人所沒有的悠長的節奏。西三所的小院像一個雜居的四合院。很顯然,這裡上班的人們之間關係很好,那種放鬆和溫暖有一種異於現代社會的人情味。這大概,也是接了地氣的緣故。和鋼筋水泥的寫字樓相比,故宮修復師們的西三所像一個平靜的桃花源。

而走在風雨侵蝕、坑窪不平的故宮的磚地之上,看著宏偉的建築,歷史感油然而生,那時,我們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週一故宮閉館,陶器組的紀東歌在空無一人的太和門廣場上騎著自行車迎風駛過,第一次這麼享受的,是愛新覺羅·溥儀。

2016年,文保科技部將搬遷到另一新蓋樓中。這些修復師們將告別西三所,一個時代結束,代之以另一個時代的開啟:最近兩年,故宮每年約吸收四五十名應屆畢業生。未來幾年,這個數字可能還會增加,屆時,故宮將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五年後,隨著老員工慢慢退休,故宮將有三分之一的員工被替換為新鮮血液。包括屈峰、閔俊嶸、高飛、孔艷菊、陳楊、亓昊楠在內,這個日漸壯大的年輕人隊伍,將真正決定著故宮的未來。

紀東歌騎車穿過太和門廣場,最早享受過的人是百年之前的末代皇帝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