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時間浪費在好玩的事情上 > 第二章 如何提高執行力 第三節 為什麼你學的越多,越沒法行動? >

第二章 如何提高執行力 第三節 為什麼你學的越多,越沒法行動?

行動,只有行動能帶來生活的改變,這個不用說了。

我在職發課上講了十二小時,最後讓大家寫這個課程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很多人寫:「你如果不行動,聽多少課都是這個慫樣。」

如果只能記得一句,那這一句就很好。

在線教育的最大好處,是抹去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家可以在晚上七點半坐在你們天南海北的家裡、床上或沙發中聽講,我也能穿著短褲衣衫不整的對著話筒滔滔不絕。但是在線教育的最大壞處,就是你學的越多,卻越沒法行動。這不是我的斷言,2013年MOOC做的測試是,大部分課程的完成率都不到20%,而線下課程是60%左右,是他的三倍。

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干擾實在太多,你一邊聽課一邊看優酷還開一個YY女主播關掉聲音給我配畫面。另一方面是即使從心理學來說,知識和行動並不成正比,在過了某一個區間之後——你學的越多,往往越沒法行動。

1.改變自己的三個要素:

為什麼?

首先瞭解下行動的基本心理動力公式,也被稱為「變革公式」。

(Dissatisfaction 不滿 Vision 願景 First step 第一步指令 阻力Resistance)

簡單來說,你的動機被三個東西所推動

D:對於現狀,你有多不滿?

V:對於行動背後的結果,你有多期待?

F:對於下一步行動,你有多清晰?

這三者的乘積一旦大於面前的阻力,行動就來了。反之,只要其中有一個為零,另外兩個再大也沒有用。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為什麼那麼多從來不炒股的大媽開始炒股?

在之前,股票的阻力R是巨大的——很麻煩,需要動用存款、要重新開戶、還要承擔風險,所以大媽參與者寥寥。

但是隨著股市變熱,左邊三個乘積逐漸上升——有人陸陸續續賺到了錢,股票的收益越來越大(V),開戶變得越來越簡單,找個早上拿著APP對攝像頭說了句話就能開(F),但是真正促進大媽投身股海的是「身邊有個二貨賺到了錢」,最後這一條創造了強大的不滿感——我靠她都能賺錢!我也要!這三股力量乘積起來大過了阻力,大媽炒股就開始鬆動起來——一旦第一批入市大媽賺錢回去在廣場舞場景病毒式傳遞不滿感,這個事情就引爆了。

換個互聯網創業的思維——在產品經理這,這三個要素叫作「痛點(D)」「價值點(V)」和「指示清晰簡單(F)」,抓住這三點能有力推動人們嘗試點原來不會嘗試的東西。比如嘀嘀打車、上門按摩、到場洗車、找個鴨子(別想歪了,真是鴨子)都是深諳改變公式的主。

2. 知識過載

好了,理解了公式,我們說說看為什麼學得越多越不行動。

在學習的前期,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知識的確能引發行動——知識顯著提升兩個指標——清晰願景,明晰下一步行動。

比如說做個公司調研——你慢慢知道了為什麼要調查、不調查會遇到的盲目投入的坑和天花板問題,調查的好處是什麼……又聽到了一個面試的時一丟對公司的調查老總震撼了直接跳過二面招進來的段子,你開始想說:「牛啊!怎麼搞的?」

盯!你過去的困境和場景聯繫起來(D),你的願景也上市超標。

然後老師開始詳細的告訴你下一步要幹嗎,你會遇到什麼情況,這個時候該怎麼辦。等等等等。

好的,一直聽到這裡,改變三點已經湊齊,你的改變力乘積變大,逐漸超過了右邊的阻抗。行動最佳的時間點就在這裡,此刻最好的老師懂得停下來,今天打住,下回分解。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好的課程、書、演說,會讓你有一種「不行我要去試試」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孔子、蘇格拉底這種最牛的教育家,都是下午三點開聊,聊到五點多然後散場,每天就聊那麼2小時,然後大家回家自己琢磨自己練……

但是一旦你沒遇到這樣的老師,或者你忍不住手欠又向下翻了幾頁,直接點開下一個視頻——問題來了,老師開始講「你會遇到什麼問題?你如何解決?」「下一個階段,我們需要繼續做什麼?」

好,從這一刻開始,你的行動窗口開始逐漸關閉了。

首先,隨著你對於行動之後的情況瞭解越來越清晰,願景也一步步下落——如果不親身體驗,僅僅從字面上面來看,任何事情都是挺沒勁的。

A版本:

「親愛的,你願意和我在一起,一生一世不分開,即使貧困、疾病、苦難我們也彼此不分開啊?

我願意!」

B版本:

親愛的讓我們先訂婚然後,然後提前三個月訂酒席,然後請一個婚慶公司拍3套婚紗照,然後自己做請帖然後排座次然後不能漏掉每一個親朋好友和領導同事,然後我們領證,然後,然後我們去醫院早上托個人搞關係建檔,然後我們生一個小孩提前八年湊錢買一個學區房準備上一個好學校嗎?

我……(一口老血噴出來)」

第二個更大的麻煩是——更多的知識馬上帶給你一種「好像馬上什麼都明白了」的快感。這種來自知識的快感是很害人——因為你如果自己做一遍,你需要笨手笨腳還不知道有什麼結果,這種感覺即不確定,又不舒服——但是現在你「懂」了,你馬上「明白」了。這種快感填補了你對於現狀的不滿,行動的動力變成了解釋的動力。你的「不滿感」降到0,就像報了健身卡就認為自己很健康,報了設計班就認為自己懂設計的人一樣——你絕對不會再行動了。

「這感覺真讓我舒服,他讓給我忘記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過載」。一旦你的知識能夠「解釋」(你自己的解釋)你的困境,你就沒有必要用行動來改變你的困境了。比如,

「哦,原來是這樣,我的拖延是因為我有一個鍾……模式,好可愛啊」,你萌萌地拖延下去。

「哦,原來是因為我有童年陰影\操蛋的家庭\學校教育不對\中國文化劣根性\國家政策愚民\所以我過得這麼糟糕。」你滿意的繼續過著難堪的日子。

「原來我是內向\R類型\沒天賦\紅色性格\獅子座\生命數字有7……難怪我這麼……」

他們長舒一口氣,他們終於為自己的失敗找了個術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天天頓悟、日日雞血但是又沒有什麼成就的原因,他太習慣這種自己玩自己的遊戲了。

一旦你日益沉迷與「解釋為什麼不行」而非「行動改變」,你開始以各種知識解釋自己的困境。時間一長,因為你太不行動,連找到新的知識的機會都不多。你用一套老舊的、完美的邏輯解釋了自己一切的不幸,日益懶惰。

有人問我:「老師我測過我性格天生就內向,但又想演講該怎麼辦?」

你看,他先自己做了一個「天生就內向」的解釋,在加上一個「測過」的證據,其實就是讓自己「不敢演講」舒服點。

你不是內向,你是害羞;你也不是害羞,你是缺練;你也不是缺練,你是懶。

你只是為你的失敗找了個術語。

這也是為什麼我每次上課都告訴我的學生——不要期待在職發課上完全聽懂我講什麼,你是不會懂的。你今晚回去群裡跟著助教帶你複習一遍,然後開始做作業,做著做著你就懂了。你一定要經過聽課——複習——實踐——反饋,你才會真的懂。

上課讓我的信息變成你的信息,複習讓你的信息變成你的知識;實踐讓你的知識變成你的體驗;而批改和打分讓你的實踐成為你的改變。

有人說,難道我不應該系統地理解了全局,才開始動手嗎?

我的回答是,如果是那種頂級的自我管理者,能夠在系統瞭解完全局以後,重新把學習重新切分成每一個小段的行動計劃,那麼系統學習的確更好。但是如果你不是(90%的人都不是,我只見過3個人),越快行動越好,因為考慮到你的改變三要素,這是你這一輩子最接近行動的機會。

3. 比知識過載更糟的——你給你的失敗立了一個牌坊

如果知識過載還能有如「是好學生只是讀傻了」這種善意的解釋的話,接下來這種不行動就是最沒勁、最噁心的一種。

人要獲得滿足感,最快的方法是找個牌坊站在之上——「文革」叫作上綱上線,公知叫作打著道德的旗幟,其實就是給你的無能找個理由——我不是不能為,不是不願為,而是不該為、不屑為。

我以前講過考研詞彙,為了瞭解學生情況要混各種論壇。時間一長,發現個好玩兒的現象:不管是考研國考還是托福,每個考試論壇裡總有一群天天在論壇裡面批判這個考試出口的人——考研其實是思想操控、美國表面民主其實比中國更加黑暗,公務員是最最黑暗的你要是個女的沒有後台估計每個領導都要潛你……

我已開始特好奇,這又不是天涯論壇,既然這麼恨為什麼還來考試論壇發帖呢?每一個都還自己寫自己回天天刷天天對罵。你一查他們ID號就明白了,罵得最凶的人,往往就是連續3年沒考上,別的地方又混不下去,在這裡洩憤的人。

身上有屎的人,鼻子最尖。仇富的,都是想富沒富成的人;天天罵教育資源不公平的人,一等到自己能有不公平的機會,比誰都積極。

三個月後,因為經常忍不住鼓勵大家表考研,我被勸退不教了。

讓我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這種最舒服的不行動三步法:

找到一條與行動相悖的大道理(只要你找,肯定有。因為不動最完美)

找出這件事情在道德上的敗壞,指出嘗試行動的人的險惡用心,指出他一定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義憤填膺的公示,我不是不能,是不想不該不屑啊。

最後總結一下:

為什麼你學了很多道理卻還是改變不了自己?

因為你學的太多,

因為你總給自己的失敗找個術語,

因為你總為自己的無能立個牌坊。